近日,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公布,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传统文化设计元素考察》课程成功入选“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这不仅是该校课程建设的又一标志性成果长沙炒股配资公司,还是该校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成效的生动体现。
今天,就让我们将目光聚焦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传统文化设计元素考察》教学团队。该团队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场景化、游戏化、实战化”教学新范式,将传统文化考察、跨学科协作与在地化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从“课堂讲授”向“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转型。团队汇聚“产学研用”师资力量,引导学生打破专业壁垒,合理运用AI工具、新媒体语言等现代技术,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设计人才。
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助力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探新知、践真知、悟大知的故事。
“破圈”实践:让设计课堂延伸至非遗现场
“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纸上谈兵,设计教学更不能闭门造车。”课程负责人王美娜副教授如是说。
这门课程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很大程度因为其大胆的“破圈”实践。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延伸至田野乡间、博物馆、非遗工坊,甚至企业的实战项目评审现场。我们通过构建“场景化、游戏化、实战化”的教学新范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沉浸式学习情境。学生以类似“游戏任务”的方式打卡探索,在企业导师的模拟评审中完成项目迭代。学习,成了一场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体验。
产学研用融合: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据悉,课程教学团队汇聚了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王美娜副教授、黄涛教授,西华大学孟凯宁教授,企业高级工业设计师李然之等共同组成了一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教学队伍。
他们引导学生打破专业壁垒,融合艺术、科技、商业等多维视角,以复杂真实问题为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跨学科协作。学生不仅学习如何从纹样、色彩、工艺中提取文化符号,更尝试将AI工具、新媒体语言融入设计实践,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地深耕: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感受文化价值
作为一所扎根西部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在课程建设上就更加需要“在地化”实践。课程组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西南村落,访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测绘传统民居,系统梳理地域文化资源。这一切不仅是为了完成设计作业,更是为了理解传统文化何以成为“生活的美学”。
“这门课让我意识到,设计不是靠我们凭空想象,而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一名学生感慨道,“当我们把眼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产品语言,并真正推向市场时,才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文化的价值’。”
成效初显:新一代设计人的文化自信与创造力
“教育是点燃一把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对创新实践的热忱。”黄涛教授谈到教学感悟时说道。
令团队老师最欣慰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蜕变。从对传统文化的模糊认知,到能独立完成文化解读与创意转化;从被动接受任务,到主动深入田野开展调研;从单一的设计技能,到系统整合资源、推进项目的综合能力。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基于三苏文化的文房四宝设计,还是新中式竹制书房桌椅,都彰显出新一代设计人的文化自信与创造力。
寄语学子:在传统中寻找未来的答案
课程团队对锦江学子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你们始终保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敏锐的心。传统文化是一座无尽宝库,需要你们去主动走近、躬身探寻,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双手感知技艺温度。”
谈及对同学们的希冀,王美娜老师希望大家:“敢于让传统与现代碰撞,不怕失败,用你们的才华让经典焕发新生,努力做一个有担当、有温度、有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年。”
课程简介
《传统文化设计元素考察》是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推出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以“传承文化、守正创新”为宗旨,构建了“场景化、游戏化、实战化”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在地化实践,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是教育部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长沙炒股配资公司,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相关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示范课程,为构建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高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