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对新时代粤港澳三地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颂琴小学(以下简称“横琴颂琴小学”)承办的“粤港澳同上一堂课·生态文明教育(小学)”交流活动在横琴举行。多地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现场观摩跨学科课例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并围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度研讨。
活动现场
三地协同:搭建生态文明教育交流新平台
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自主管理的学校,横琴颂琴小学秉持“发现光、理解光、成为光、闪耀光”的光文化办学理念,以培养“会思考、善沟通、有担当、能创新”的琴澳学子为目标,成为此次三地教育交流的重要枢纽。活动上,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副局长许凤梅在致辞时表示,绿色发展是合作区的底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合作区各学校要积极利用这一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实践课程,让绿水青山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真实课堂,让生态理念在体验中生根发芽。
许凤梅在活动上致辞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教室主任姚轶洁在开幕式上提到,近年来广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省中小学积极行动,以生态文明教育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她提出,希望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不断加强合作交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文化及课程教学中,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琴澳两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园扎根、在孩子心中绽放。
姚轶洁在现场进行讲话
活动现场,多场高质量课例与分享展现了三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成果。横琴颂琴小学、澳门劳校中学及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教师分别以“琴澳濠情:解锁琴澳两地文化根脉”“红树林的‘生命独白’——一场跨越物种的对话”和“‘红树村’的选择——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题进行了课例展示。
在经验分享环节,横琴颂琴小学校长杜文丽详细介绍了该校“琴澳濠情”“湾区生态”等生态文明课程的探索实施情况。经过多年努力探索,生态文明课程为该校在校园品牌传播、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学课程和全体全面育人等方面带来了显著成效;澳门劳校中学副校长邵朝霞介绍了该校与澳门环保局合作的环保计划,通过瓶盖绘画、咖啡渣制皂、二氧化碳实验等趣味形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所长王巧玲则以“与年轻人同行:粤港澳生态文明教育品牌培育”为题作了报告。
在主题沙龙环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钟守权、《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副主任褚清源、澳门广大中学校长陈建邦、澳门菜农子弟学校校长王国英、横琴子期小学副校长关旻则以“生态文明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为主题开展了交流,探讨湾区生态教育的未来方向。
跨学科教学创新:以真实问题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作为此次活动的核心亮点,横琴颂琴小学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起“目标—路径—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成功破解了“为何跨、如何跨、如何实现素养落位”的教育痛点。
学校以“真实问题”为教学起点,让跨学科学习从“形式融合”走向“本质共生”。在“琴澳濠情”课程中,学生从“餐桌上的横琴蚝越来越少”这一生活观察出发,开启了对琴澳文化根脉、生态变迁与区域发展的深度探究。课程设计紧扣“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的认知递进逻辑与“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创新”的成长规律,整合语文、科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资源,形成11课时的完整课程体系。学生不仅通过口述历史、蚝壳艺术创作理解琴澳“一衣带水”的文化联结,更以真挚笔触给全国人大代表写信呼吁蚝文化传承,将“文化认同”转化为“社会担当”。
针对新课标“10%跨学科学习”要求,学校以“红树林守护行动”课程为样本,依托横琴二井湾湿地公园资源,构建涵盖八大学科的12课时课程。学生通过实地研学、搭建模型、用AI检索资料等,在“问题提出—实验验证—成果输出”闭环中,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同时,学校搭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从学会答转向学会问,培养核心素养。从设计交通智能机器人到转化废弃蚝壳,学生创新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升。
活动现场
环境育人体系:地域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教育场
学校立足横琴本土生态与文化资源,打造了集生态认知、文化传承、实践探究于一体的立体化环境育人体系,让地域资源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活教材。
在校园空间打造方面,学校将横琴自然与文化符号“搬进”校园,制作二井湾湿地、大横琴山、牛角坑水库模型,精准还原本土生态地形地貌与水文特征,方便学生观察生态关系;土壤剖面科普装置展示土壤结构与微生物分布,让生态知识更直观。此外,学校打造“琴澳濠情”博物馆,划分功能空间,实现“在博物馆中学习”的教育模式。
在资源协同层面,学校通过“横向联动、纵向贯通”激活全域教育动能。横向打破校园边界,与横琴湿地公园等单位共建研学基地与课程研发伙伴关系,两地学生互赠作品传递情谊;纵向打通学段衔接,与澳门广大中学等开展中小衔接课程共建,引入高校科研资源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这种环境育人模式让学生深化对本土生态的认知,厚植家国情怀。
经过系统实践,横琴颂琴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已形成“认知—探究—体验—升华—行动”的完整育人闭环,不仅实现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更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教育协同提供了实践范本。学校学生通过“琴澳濠情”课程理解两地“同根同源”的历史联结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在与澳门学生的跨校交流中深化对“一国两制”的认知;同时,学生通过开题报告撰写、研学成果答辩、艺术创作等环节,逐步掌握学术探究方法与跨学科思维,初步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校的探索不仅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以教育为桥梁,推动三地师生在文化认同与生态共识上深度融合,为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
高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