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云端11天的织网人——记青海联通海南州同德县综合运营网格团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03 15:26:28
来源:新华网

坚守云端11天的织网人——记青海联通海南州同德县综合运营网格团队

字体:

当城市日历翻过11页,在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河北乡金科村的山巅,这264小时将现代文明的火种播撒进雪山深处,让周边5个牧业社,让150多户牧民首次通过指尖触碰山外的世界。

在冰雪中接下任务

2025年早春的青海高原,严冬仍握着大地的缰绳。西北风裹挟着冰粒,经幡在狂风中绷成刚劲的弧线,在金科村上空咆哮出苍凉的交响。青海联通海南分公司接到一项任务:在海拔4200米的海南州金科村架设基站,用264小时将现代文明的火种植入这片土地。

在这11天的艰难坚守中,他们承担了许多看似“繁琐”的责任——从一张光缆需要7公里的铺设,到钢线需要跨越高海拔、严寒的荒原,在恶劣环境下的施工细节……这项任务听起来确实难度重重,尤其是在深山中的寒冷和剧烈的海拔条件下。

云端上的生命之争

海拔4200米的海南州金科村山巅,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60%。晨雾未散时,防寒面罩已结出冰花,临时搭建的帐篷在狂风中颤抖。这里的气象法则残酷而简单:一日经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海拔太高,空气稀薄,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更别说要进行高强度的建站工作了。而且这里的气候就像孩子的脸,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可能狂风大作,甚至下起雪。

一次,他们正在山腰上架设钢线,乌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山顶聚拢,墨色的云团翻滚着吞噬了最后一缕天光。原本在钢线上叮当作响的安全扣突然发出刺耳的尖啸,这是风速突破临界值的预警信号。队长万玛三知大喊:“大家快就地趴倒!”话音未落,第一股狂风已携着冰粒砸在脸颊上,生疼。

暴雪来得毫无征兆。起初是细密的雪粒,转瞬变成鹅毛大雪,混着冰雹抽打在防寒服上劈啪作响。能见度从十米骤降至不足两米,天地间只剩下混沌的灰白色。三知死死抱住信号放大器,金属外壳的寒气透过手套直往骨头里钻。他听见自己牙齿打颤的声音,却不敢有丝毫松动——这个价值二十万的设备要是摔进雪窝,整个工程进度将倒退三天。

三知用身体遮挡着电缆线盘,当风力稍减的间隙,他吼着嗓门对大伙说:“大家是否安全?”

“我这里安全!但钢绞线被卡住了!”“我也没事儿,但固定锚点出现松动!“此起彼伏的应答声中,队长三知突然发现最危险的隐患——暴雪导致地面雷达反射信号紊乱,巡检系统完全失灵。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人工排查三公里长的钢线,在零下二十度的暴雪中徒步检查每个锚点。

当风力终于减弱到可行动时,所有人从雪堆里钻出来。他们睫毛上结着冰晶,防寒面罩冻成硬壳,却顾不上拍打身上的积雪。更江的防寒服肘部磨出白茬,露出里面橙色的应急保温层。他们跺着麻木的脚,搓着通红的手,望着在暴雪中依然挺立的钢线铁塔,突然爆发出阵阵笑声。

肩扛手抬建云端

深山里建站和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完全没办法进行自动化安装。所有的建站设备都只能靠这些网络维护人员肩扛手抬。那些设备又大又沉,有的甚至超过了他们自己的体重。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只能咬着牙,一步一步地挪,累了歇一会,再挪几十米,往山上搬运设备。

基站的建站选址一般都要求在山顶地势开阔处,以保证信号的良好覆盖。可金科村的山顶地势险峻,攀爬起来难度极大。他们常常需要借助绳索和简易的登山工具,才能艰难地到达建站地点。有时候,为了把一根电力杆运到山顶,他们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中间不知道要休息多少次,摔倒多少次。

在这11天里,没有人说过一句放弃的话,大家齐心协力,相互扶持,终于完成了金科建站的任务。当看到那7公里的光缆和钢线整齐地铺设在山间,看到电源线成功布放,设备正常运行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热泪盈眶。这11天的艰难困苦,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无比的自豪和欣慰。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验收之日来了,当终端屏幕跳出“信号覆盖达标”的字样时,他们睫毛上的冰晶突然折射出七彩虹光。

此刻,150多户牧民的手机陆续亮起信号标识,那些曾经需要骑马数日才能传递的讯息,如今正沿着看不见的钢线,以光速在雪山间穿梭。这或许就是科技最动人的温度:当冰晶与数据流共舞,人类文明便在云端织就了新的经纬。

【纠错】 【责任编辑: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