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的高山”是多重矛盾和問題碰頭疊加的綜合反映。一方面,民營企業受外部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疊加影響,在經營層面遭遇困難,會自然反映為融資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風險偏好下降,有的金融機構惜貸斷貸,又會加劇企業的融資難度。
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一個世界性、長期性難題。我國金融服務對民營企業,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包容性”不足,存在體制、機制上的缺陷,需要長期努力以彌補“市場失靈”。對服務民營經濟的短板,金融工作者應有清醒認識,必須要通過設計實施激勵相容的機制安排,切實提高民營經濟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性,推動改革“補短板”。
沒有融資就談不上貴。對很多民營企業而言,相比融資貴來說,解決融資難更為緊迫。如果過度地關注融資成本而忽略融資可得性,會破壞金融機構的風險定價的自主權,形成逆向刺激,導致金融機構不敢貸、不愿貸,反而加劇融資難。只有在保證融資可得性的前提下,給金融機構適當的風險補償,增強金融機構的內在激勵,才能形成服務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長效機制。
把融資難的問題解決了,再繃著“商業可持續”的弦,著力解決融資貴的問題。除人民銀行和金融系統外,有關部門將在減稅降費、強化融資擔保、財政貼息、優化信用體系等方面,積極出臺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切實降低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