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綠飄帶

          導航

          新華社、國家林業局聯合發起“地球綠飄帶”倡議

          三北,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史前遺址、萬里長城、絲綢之路……千百年來,我們的先祖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歷史和燦爛文明。

          讓生命延伸在沙漠綠洲

          讓生命延伸在沙漠綠洲

          八步沙林場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距甘肅省古浪縣城東北30公里。三十年前,這里曾經是荒蕪人煙,風沙肆虐,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南移,嚴重侵蝕著周圍的村莊、農田,甚至威脅著周邊鐵路和公路的暢通。有六個老漢挺身而出造林治沙,在異常的艱辛條件下,讓綠色生命扎根在沙漠中。

          “產業治沙”也需打假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17日專電題:“產業治沙”也需打假 新華社記者賈立君今年下半年以來,新華社組織的大型集成報道“地球綠飄帶”,再次激發起人們對“治沙止漠”、保護人類生存家園的熱切關注。

          與沙漠的“三十年戰爭”

          與沙漠的“三十年戰爭”

          如今,白春蘭一家在昔日的沙漠上建起了“白春蘭綠色家園”,花棒、檸條、沙柳、沙蒿等沙生植物集中連片,遠遠望去,已見不到裸露的荒沙。在白春蘭的帶動下,當地先后有近百戶農民在這里安家落戶治理沙漠,累計治沙4萬多畝。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官員曾稱贊白春蘭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典范”。

          熱合曼的三棵樹

          熱合曼的三棵樹

          1993年,維吾爾族青年熱合曼·阿木提來當石窟看守員。每天面對枯干焦黃的色調,實在難受,就種下了三四百棵樹苗,榆、楊、桑、桃、葡萄都有。他做著一個美麗的夢——這里變成鳥語花香的果園,那該多好?

          熱合曼的三棵樹

          熱合曼的三棵樹

          1993年,維吾爾族青年熱合曼·阿木提來當石窟看守員。每天面對枯干焦黃的色調,就種下了三四百棵樹苗。第二年樹就死得只剩了三棵。樹越大,喝水越多,每個月運水得花100多元,那時他工資才200多元,漸漸快養不起了。妻子帶著孩子離開了他,弟弟怕哥哥寂寞,從村里牽來一條狗,誰知狗都待不住跑了。只為了一抹生命的顏色,41歲的熱合曼至今仍舊孤獨地守護著僅存的一棵樹。這棵樹也開始干枯了,沒有人知道,它能否活過即將到來的冬天。

          背著娃娃征服沙漠的女人

          背著娃娃征服沙漠的女人

          “人生短短幾十年,我沒有錢卻留下這些樹,不說為國家做多大貢獻吧,當后人提起時說,那是顧蕓香兩口子背上娃娃栽下的樹,就值了。” 這就是顧蕓香這輩子執著于樹的最大理由。

          顧蕓香:背著娃娃征服沙漠的女人

          新華社銀川10月11日電題:顧蕓香:背著娃娃征服沙漠的女人   新華社記者趙倩 白瑞雪  14年來,寧夏靈武農民顧蕓香的心,不知隨著沙漠里的樹“生生死死”了多少回。

          "防沙"變"用沙" 沙漠結果實

          "防沙"變"用沙" 沙漠結果實

          造林人張應龍依托科技進步,將老一輩治沙人單純的“防沙治沙”模式轉變為“治沙用沙”模式,用10年時間,讓毛烏素沙地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張應龍:“防沙”變“用沙” 沙漠結果實

          張應龍:“防沙”變“用沙” 沙漠結果實

          在陜西省神木縣生態協會毛烏素治沙造林基地,目之所及是成片的林地,時不時有幾只野鴨飛過海子。很難想像,這個現在被人們稱為“塞上江南”的地方,曾經寸草不生、黃沙漫天。造林人張應龍依托科技進步,創新治沙模式,將老一輩治沙人單純的“防沙治沙”模式轉變為“治沙用沙”模式,用10年時間,讓毛烏素沙地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邱建成的絕望與希望

          邱建成的絕望與希望

          一個人堅守荒灘20年,11萬棵樹從無到有,退休職工邱建成的堅持,詮釋了一個種樹人對綠意的執著。

          邱建成的絕望與希望

          一個人堅守荒灘20年,11萬棵樹從無到有,退休職工邱建成的堅持,詮釋了一個種樹人對綠意的執著。然而多年心血如今枯萎殆盡,年逾古稀的他流下絕望的淚水,但不甘放棄:有生之年定要再造一片林子,重圓綠色夢想。

          古浪六老漢 治沙三十載

          10月的八步沙林場,綠意盎然。

          植物“大熊貓”守護神

          植物“大熊貓”守護神

          在地處中國西北的寧夏,生長著一種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殘遺瀕危珍稀植物——四合木。這是一種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被譽為植物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大熊貓”,是中國一級保護植物。今天的“地球綠飄帶”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植物“大熊貓”和它的守護者。

          古浪六老漢 治沙三十載

          古浪六老漢 治沙三十載

          “通過30年的治理,我們在八步沙這片南北寬8公里、東西長10公里的地方治沙造林75000畝。現在八步沙已經徹底治理好了。”張潤源平靜的話語里,人們聽到的是不平凡的業績。

          古浪六老漢 治沙三十載

          10月的八步沙林場,綠意盎然。秋風吹拂下,花棒、梭梭頑皮地搖晃著枝頭。72歲的張潤源和30年前一樣,扛著鐵鍬穿梭其間。

          遼寧固沙所的“子孫”

          遼寧固沙所的“子孫”

          為治沙,我國最早的防沙治沙用沙科研單位遼寧固沙造林研究所于1952年在章古臺成立,時任遼西省義縣縣長的劉斌也舉家搬遷至人跡罕至的章古臺,擔任固沙所首任所長。

          遼寧固沙所的“子孫”

          風吹樹響,鳥鳴蟲叫,在遼北小鎮章古臺的萬畝松林間,按照遼寧固沙造林研究所首任所長劉斌的遺愿,他的墓地靜靜地坐落在這,守護這片固沙林。

          殷玉珍:沙海有盡頭 綠色夢無邊

          殷玉珍:沙海有盡頭 綠色夢無邊

          自1986年起,殷玉珍和家人在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的條件下,歷盡艱辛,建成近6萬畝綠洲。 “寧肯種樹累死,也不叫風沙欺負死。”這句殷玉珍說過的話

          拜泉流傳的老書記王樹清種樹小故事

          拜泉流傳的老書記王樹清種樹小故事

          位于黑龍江省西部的拜泉縣曾是“榛柴崗、艾蒿塘、不上糞、也打糧”的地方,由于過度開墾,到20世紀70年代,黑土層由1米銳減到30厘米,水土流失、沙化現象嚴重。

          “大地媽媽”易解放:為天下孩子編織綠色

            “易媽媽”、“大地媽媽”——人們這樣稱呼64歲的易解放。26年前,為了給兒子更好的生活,她從上海遠赴海外打拼;10年前,為了兒子的遺愿,她又從日本東京拐了一個大大的彎,拐進了內蒙古的無邊沙漠。

          三北防護林建設的“老精神”和“新路子”

            1978年,中國政府決定在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區市構筑一道“綠色長城”,封鎖北疆萬里風沙,守衛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命脈。面對土地荒漠化這一世界難題,中國人憑借頑強的意志與天地奮斗,艱難實現了“人進沙退”。迄今,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647萬公頃,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工程之難,效果之顯著,均堪稱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再造綠色延安

          聞名中外的寶塔山、清涼山,山勢如鳳凰起飛的鳳凰山,相傳花木蘭練兵的萬花山,這“四大名山”在延安人民多年的悉心裝點下,煥發出了片片綠意,成為延安的一道靚麗風景。

          從義務植樹到專業造林:山西造林的嬗變

          中國國家林業部門近年來的核查數據表明,山西省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當年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三年后造林成活保存率仍達到80%以上,在全國領先。

          再造綠色延安

          聞名中外的寶塔山、清涼山,山勢如鳳凰起飛的鳳凰山,相傳花木蘭練兵的萬花山,這“四大名山”在延安人民多年的悉心裝點下,煥發出了片片綠意,成為延安的一道靚麗風景。

          從義務植樹到專業造林:造林的嬗變

          國家林業部門近年來的核查數據表明,山西省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當年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三年后造林成活保存率仍達到80%以上,在全國領先。然而,有關資料表明,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該省西山地區為例,人工造林的保存率僅為20%左右,有些地方還不到10%。

          “做一個綠色的夢,得一個金色的秋”--一對“80后”夫妻的“羅山之戀”

          身處茫茫大山、密密叢林,“80后”小伙李強,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在羅山度過,也未曾想過離開。 “老父親是知青,下放到羅山護林,一干就是一輩子,我也算是子承父志吧。”李強說。

          塞外高原“煤海”變林海

          金秋時節,北出山西雁門關,無論是大同境內的古長城腳下,還是朔州金沙灘千年古戰場內,處處都能看到林浪蜿蜒。

          中國網民為守衛綠色“三北”建言獻策

          走進治沙英雄們,了解“荒漠變綠洲”背后的艱辛。日前由新華社播發的“地球綠飄帶”大型集成系列報道引發強烈社會反響,網友熱捧“地球綠飄帶”,紛紛為筑起綠色屏障建言獻策。

          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加快建設一批百萬畝人工林基地

            國家林業局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切實加強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建設,突出重點,加快建設一批百萬畝人工林基地。五期工程堅持以規模治理為突破口。要認真做好基地建設前期工作,在生態區位重要、立地條件較好、群眾積極性高的地方,優先啟動基地建設項目,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和成效。力爭通過十年的努力,逐步構筑起點線面結合的北方綠色生態屏障。

          那些“改天換地”的生態大工程

          35年前啟動的中國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譽為“綠色長城”。無獨有偶,20世紀以來,很多國家都先后實施了規模巨大的生態工程。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大地增綠和農民增收的“雙贏”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三北工程建設堅持把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融為一體,實現了大地增綠和農民增收的“雙贏”。

          三北造林人感動億萬中國人

          35年奮斗,譜出生態史詩;數十載艱辛,鑄就綠色長城。9月25日,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三北”造林記》,在受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那如蓑羽鶴一般不屈不撓的三北造林人,給人以巨大感染和鼓舞。

          四合木:強干旱地區固沙“小霸王”

          四合木是荒漠化生態系統中保持優勢種群地位的“霸主”,在極端惡劣條件下它可以“強悍”地生存。它是中國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殘遺瀕危珍稀植物之一。

          植物界的“大熊貓”:四合木

          植物界的“大熊貓”:四合木

          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茫茫荒漠中,生長著一種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的植物——四合木.

          三問三北工程

          近日,新華社、國家林業局和有關機構聯合推出“地球綠飄帶”大型集成報道,再次將世人的目光聚集到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有關這項工程的一些熱點話題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圍繞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

          我國三北大地持續上演“由黃變綠”交響曲

          自我國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以來,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日益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實惠,三北大地持續上演著“由黃變綠”的交響曲。

          “三北工程”,國際專家如何看

          三北防護林地跨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13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總面積約407萬平方公里。工程自1978年啟動,預計2050年完成。

          地球綠飄帶 三北造林記

          地球綠飄帶 三北造林記

          三北,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萬里長城、絲綢之路……千百年來,我們的先祖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歷史和燦爛文明。然而,放眼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中國版圖,橫亙北方萬里疆土的,是漫漫黃沙、溝壑縱橫。

          “三北”造林記

          漫漫35年征程,他們構筑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態林帶——中國三北防護林。這條綠色長城跨越三北,與古老長城共同挽起了這片土地的歷史和未來,見證著中華民族的苦難、憂患、奮斗與夢想。

          中國治沙經驗在聯合國荒漠化會議受贊賞

          中國治沙經驗在聯合國荒漠化會議受贊賞

          以中國庫布其沙漠治沙經驗為主要內容的兩部由新華社駐外分社制作的聯合國公益宣傳片日前在納米比亞受到聯合國荒漠化會議與會各方的高度贊賞。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會議在溫得和克開幕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會議在溫得和克開幕

          16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在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開幕,來自全球195個締約方的2000多名代表將在為期兩周的會議中討論應對荒漠化等可持續發展問題。

          解讀“光榮榜”變遷背后的中國造林治沙模式

          打開治沙“英雄榜”,彭福生90歲、石光銀69歲、牛玉琴64歲、殷玉珍48歲……為人津津樂道的治沙“英雄”竟然大多是“老典型”?

          走近“塔中人家”

          走近“塔中人家”

          塔里木河流域的變化有力推動了區域內高效節水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牧民在此棲居,經濟收入也有了顯著提高。

          讓利于民才能讓城市周邊綠化獲得群眾支持

          只有讓利于民,讓當地群眾從植樹造林中真正獲益,才能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植樹造林中去,也才能讓當地群眾更好地投入到保護造林成果的行動中去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的綠飄帶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的綠飄帶

          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有一條橫貫南北,總長436公里、總面積為3128公頃的灌木林帶,在管理人員的精心呵護之下,10年來,這條世界最長的沙漠公路防護林經歷無數風沙考驗,逐漸“長大”。

          新疆策勒:重回失落的家園

          新疆策勒:重回失落的家園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這項工程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里山口,涉及中國的13個省份。今年11月是這項工程啟動35周年。35年來,三北人民為改善生態環境付出了艱辛努力和不屈的奮斗,在中國北部由東至西筑起一道“綠色萬里長城”。

          中國荒漠治沙“新式武器”

          中國荒漠治沙“新式武器”

          9月14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部門的50多名專家學者齊集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共同見證了一種治沙“新式武器”——菌草的亮麗登場。

          新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成果

          新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成果

          截至2010年新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共造林逾302萬公頃。

          戈壁深處有一片紅色

          戈壁深處有一片紅色

          今天的諾木洪,建起了全國連片種植面積最大、密度最高、產品質量最優的枸杞生產基地,創出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大地增綠和農民增收的“雙贏”

          題:大地增綠和農民增收的“雙贏”——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談三北工程經濟和社會效益   新華社記者 劉羊旸 

          “死亡禁區”里的護路夫妻

          “死亡禁區”里的護路夫妻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一條一等級公路與兩側植被共同延伸,通車16年來未曾中斷。奇跡的背后是100多對“護路夫妻”的默默堅守。

          塔里木盆地綠色綿延 “死亡之海”日漸“消瘦”

          千百年來,桀驁不馴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一步一步北擴南侵,東拓西進。流沙摧毀驛站、撕裂綠洲、埋沒城郭,勢不可擋。而在過去30多年中,這個大沙漠逐漸開始“碰壁”,一片片郁郁蔥蔥的綠色壁壘,擋住了它的去路。

          重建失落的家園——新疆策勒縣30年“驅沙”掠影

          30多年前,新疆策勒縣又一次遭遇黃沙襲擊,這個著名的綠洲被逼到死亡邊緣。而30多年后,黃沙早已退去,30多萬畝沙漠變身綠洲,被掩埋的良田重見天日,曾經背井離鄉的農民重返家園……

          戈壁深處有一片紅色——記青海諾木洪依靠枸杞產業改變命運

          今天的諾木洪,不僅種出了青楊等植物,而且在大戈壁上建起了全國連片種植面積最大、密度最高、產品質量最優的枸杞生產基地,創出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中國荒漠治沙有了“新式武器”

          9月14日,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部門的50多名專家學者齊集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共同見證了一種治沙“新式武器”——菌草的亮麗登場。

          沙珠玉:守住綠洲需代代接力

          沙珠玉:守住綠洲需代代接力

          行走在青海南部的共和盆地,總聽人們說起“沙珠玉”。它美麗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沙漠里的一彎碧水,然而,曾經奔涌在此的河流早已干涸。

          沙珠玉:守住這片綠洲仍需代代接力

          行走在青海南部的共和盆地,總聽人們說起“沙珠玉”。它美麗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沙漠里的一彎碧水,然而,曾經奔涌在此的河流早已干涸。

          將軍溝林權改革 綠了山富了民

          將軍溝林權改革 綠了山富了民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這項工程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里山口,涉及中國的13個省份。今年11月是這項工程啟動35周年。

          分林到戶:富了老百姓綠了將軍溝

          分林到戶:富了老百姓綠了將軍溝

          大通縣是青海省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縣,也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最早的地區。

          分林到戶:富了老百姓綠了將軍溝

          分林到戶:富了老百姓綠了將軍溝

          幾年前,大通縣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遭遇林牧矛盾突出的難題。將軍溝村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地區。2010年國家林權制度改革一下子使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春風吹綠了將軍溝。所有林地承包到戶,國家不僅提供苗木,下撥管護資金,而且在自家林地里種樹還發人工工資,林地上所有的收益都歸個人。好政策改變了將軍溝人對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態度。

          讓造林員“牛氣”的不只是綠染荒山

          跟著大通縣東峽林場場長胡長壽走村串戶,身后總跟著一群要求把自家荒山納入國家造林工程的當地群眾。

          青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成果

          青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成果

          截至2010年青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共造林逾104萬公頃,其中封山育林面積635655.15公頃,人工造林面積413068.67公頃。

          黃沙頭生態變遷錄

          黃沙頭生態變遷錄

          木格灘,藏語“災難灘”之意,是青海省共和盆地最大的沙漠化地區之一。經過十余年的治理,貴南縣境內形成了一條長達144.9公里的防風林帶,緊緊地鎖住了“黃沙頭”。

          守護三江源綠色屏障的護林員

          守護三江源綠色屏障的護林員

          今年38歲的吉本加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森多鄉的一名護林員。20年前他開始擔任護林員,如今他和三名同事一起負責守護12萬畝的林區。

          堅守沙漠造就千畝綠洲

          堅守沙漠造就千畝綠洲

          王天昌的家在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鄉紅水村,這里緊靠騰格里沙漠西南邊緣。上個世紀90年代初,經常在沙漠邊緣放牧的王天昌發現,每年都有大量的農田和莊稼被荒沙掩埋和毀壞,沙漠正朝著村莊一天天地逼近。為了保住家園,王天昌和兒子王銀吉這對“父子兵”開始了十多年的治沙之路。

          治沙父子兵

          治沙父子兵

          王天昌、王銀吉父子為治沙投入了60萬元。治沙歌:“治住了沙魔頭,不讓黃沙走,決不讓黃沙上墻頭,后代們有盼頭!”

          上泉村行紀

          上泉村行紀

          。在兩大沙漠的夾擊下,包括上泉村在內的民勤人依托三北防護林等生態工程,展開了與沙漠的抗爭。也正是因為這些生態工程的存在,上泉村的村民們才能在洶涌的沙漠面前堅守住這片難得的綠洲。

          何延忠的“綠色之夢”

          何延忠的“綠色之夢”

          2001年,已是億萬富翁的何延忠帶著百萬條冷水鱒魚,落腳在祁連山西端的敦煌市陽關鎮一處綠洲。那時,何延忠夢想借著祁連冰川雪水,打造“沿祁連山冷水魚產業帶”。不料,在敦煌陽關,沙漠洪水肆虐的災害首先給他一個下馬威。

          沙漠都江堰:鱒魚大王斗風沙

          十二年前,“養魚大王”何延忠西出陽關,想在沙漠里養魚。“打造一條沿祁連山冷水魚產業帶,這是我的一個夢。”何延忠說,這個夢讓他從起家的祁連山東頭永登縣復興村,跑了千余公里,來到山的西頭敦煌陽關鎮。

          一湖碧波話消長

          中國綠色長城讓黃河每年少“吃”泥沙3億噸

          “三北”防護林建設,是中國1978年啟動的生態林業工程,將持續至2050年,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的13個省、市、區。其一大生態目標,就是減緩水土流失。

          養魚大王何延忠的戰沙故事

          養魚大王何延忠的戰沙故事

          2013年,科研專家在實地考察后伸出了大拇指,稱贊這個耗資億元的工程為“沙漠都江堰”。如今,26000畝生態治理區、56平方公里荒漠化治理區,拱衛著何延忠的2萬平方米魚塘。108方魚池里游弋500多萬尾鱒魚,而沙漠已被逼退近6公里……

          綠色致富鏈向沙漠延伸

          綠色致富鏈向沙漠延伸

          2001年,當時已經91歲高齡的錢學森先生給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位民營企業家回了封信。12年后,這封回信給庫布齊沙漠帶來了一座擁有3萬多人口的沙漠新城和數以億計的巨大財富,真正做到了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這封信背后是一個什么故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護林員李強的“羅山之戀”

          護林員李強的“羅山之戀”

          李強說。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是方圓幾十公里荒漠帶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區域生態環境屏障,故而得名“荒漠翡翠”。李強的工作便是守護著這塊“翡翠”。護林工作的“清苦”不言而喻。

          野生動物與民“爭”利

          野生動物與民“爭”利

          在我國“三北”部分地方,“喜憂參半”或許最能反映當地群眾面對生態恢復的矛盾心態。喜的是,隨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政策的實施,樹越來越多,山越來越綠;而憂的是,隨著生態恢復,部分野生動物數量增長較快,毀田擾民“有恃無恐”。

          野生動物是否該一"護"到底

          野生動物是否該一"護"到底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部分野生動物種群快速增長,已對生態保護構成威脅或潛在威脅。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如何兩全,在業內引發熱議。

          塞上榆林實現“綠色轉身”

          塞上榆林實現“綠色轉身”

          如今榆林市森林面積增加,空氣質量提高,人居環境大為改善。灘、川、塬、澗地區形成了帶、片、網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有效降低了自然災害對農牧業的影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林產業不斷壯大,群眾收入全面提高。

          寧夏三北防護林建設成果

          寧夏三北防護林建設成果

          截至2010年寧夏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共造林逾75萬公頃.

          三北造林撬動苗木經濟

          三北造林撬動苗木經濟

          據涇源縣林業局局長賀生全介紹,2013年涇源縣的苗木產業收益將達到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將有近2000元錢來自苗木產業,占到人均總收入的45%,苗木產業已成為涇源縣的支柱產業。

          負債治荒人"樹,我一棵也不賣"

          負債治荒人"樹,我一棵也不賣"

          張桂蘭家中的所有積蓄都被投入到沙地的治理中,還欠下了不少的債務。如果砍樹賣,張桂蘭家的債務可以還清,但她舍不得。張桂蘭說:“這樣苦心經營起來的環境立馬就會被破壞掉。樹,我一棵也不賣!而且我還要種越來越多的樹!”

          “沙漠水城”的點沙成金之路

          “沙漠水城”的點沙成金之路

          2009年以來,中衛市積極開發利用南部荒地和北部沙漠資源,大力發展沙區設施農業、沙區瓜果產業、沙漠水產養殖業、沙區新能源產業和沙漠旅游休閑業等,用沙產業的鑰匙開啟“向沙漠要效益”的大門。

          "人進沙退"逆襲"沙逼人退"

          "人進沙退"逆襲"沙逼人退"

          通過連續多年防沙治沙,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以及“六個百萬畝”林業等生態工程,寧夏的生態環境逐漸由黃轉綠,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生態環境與相關經濟發展開始步入良性循環。寧夏全區沙化面積由上世紀70年代的2475萬畝減少到2010年的1743萬畝,累計治理沙化土地700余萬畝。

          馬波:逐綠的人生不寂寞

          馬波:逐綠的人生不寂寞

          今年41歲的馬波出生于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紅崖子鄉井灣村。1994年從寧夏林業學校中專畢業后,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通過函授拿到了大學文憑。 馬波畢業后做過很多工作,但是心里始終惦念著綠色。

          逐綠的人生不寂寞

          逐綠的人生不寂寞

          老家村子里碗口粗的柳樹,始終是馬波兒時最美的記憶。不管如何奔波,記憶中的綠色不見褪色,反而愈加鮮亮,揮之不去,不時縈繞在夢中。 2003年,馬波在老家井灣村附近承包了6500畝沙地。盡管那些年還到處打工賺錢,可他每年仍會擠出一兩萬元用于點播草籽和種樹。

          護林員孫國亮的詩意棲居

          護林員孫國亮的詩意棲居

          42歲的孫國亮是寧夏賀蘭山上一名普通護林員,他“聆聽著松濤陣陣,欣賞著自然的交響”,“與巖羊攀談、與雄鷹共舞、同大山對話”。

          一個護林員的詩意棲居

          42歲的孫國亮是寧夏賀蘭山上一名普通護林員,他“聆聽著松濤陣陣,欣賞著自然的交響”,“追著月亮的腳步,等待太陽的思念”,“與巖羊攀談、與雄鷹共舞、同大山對話”。24年,日復一日枯燥平凡的護林生活,就這樣詩意盎然。

          采訪手記:別讓民間治沙人孤獨前行

            在毛烏素沙地邊緣治沙的大學生馬波,一直強調“自己喜歡種樹”“一個人不寂寞”,但聽聞記者說可以成立NGO組織讓更多志愿者參與治沙時,馬波激動不已。中午吃飯時,馬波幾乎沒有動筷子,一直用手機查詢什么是NGO,到哪里注冊,還幾次詢問記者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該如何使用。其實,長期奮戰在沙漠的馬波已經顯得有些落伍了,他的內心也是孤獨的。

          三北造林撬動苗木經濟 寧夏涇源形成富民產業

            3.8億株苗木能綠化多少土地?答案是至少上百萬畝。3.8億株,這一“天文數字”實際上只是寧夏涇源縣2012年一年的苗木銷售量。這既凸顯出當地苗木產業取得的可喜成績,也折射出三北生態建設巨大的“杠桿”效應。

          陜西:人進沙退 綠“鎖”沙“喉”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土地被沙壓,莊稼受沙害。”這是記者近日在陜西省靖邊縣張家畔鎮海則畔村采訪時,村里農民回憶起二三十年前村上情況的真切體會。如今,隨著“三北防護林”建設等一系列治沙造林工作的展開,陜西在曾經“人退沙進”最為嚴重的陜北地區,實現了綠“鎖”沙“喉”、人進沙退的“大逆轉”。

          采訪手記:“綠被子”只有“由涼變熱”才能暖人心

            陜西作為三北防護林建設的重要省份,在過去的35年間,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林草覆蓋率增長至50%以上。這個數字的背后,是當地農民對三北防護林建設取得成效、退耕還林帶給他們收入增加、居住環境改善的喜悅。

          鋪展"綠飄帶" 纏上"紅腰帶"

          鋪展"綠飄帶" 纏上"紅腰帶"

          與35年前三北防護林建設啟動前相比,今日陜北,一座座原本黃土裸露的土山,如今就像蓋上了一床床連綿不絕、暖和厚實的“綠被子”;一片片果園,如同一條條纏繞在陜北高原上的紅色腰帶。

          石光銀:黃沙里走出綠色致富路

          石光銀:黃沙里走出綠色致富路

          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坐落在號稱“死亡之海”的毛烏素沙漠南緣。在這里,滾滾黃沙止步于一條長百余里的綠色林帶。這道綠色屏障的建筑者就是定邊縣海子梁鄉的農民石光銀。

          陜北:鋪展“綠飄帶” 纏上“紅腰帶”

          三北防護林建設及退耕還林、治沙造林等工作的開展,在建設生態屏障的同時,陜北農民也從“綠飄帶”里獲得了實惠,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

          大漠中的女子治沙民兵連

          在陜西榆林毛烏素沙漠,39年前有一支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女子治沙民兵連,她們在風沙最猖獗的黑風口安營扎寨,打響治沙造林的戰役。

          陜西省護林逾284萬公頃

          陜西省護林逾284萬公頃

          截至2010年陜西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共造林逾284萬公頃。

          國際林業合作項目在寧夏十年治理荒漠13萬公頃

          生態治理資金不足的寧夏積極開展林業國際合作,2002年至2013年間,寧夏共實施林業國際合作項目14個,協議引進資金物資設備折合人民幣6.7億元,共造林與治理荒漠化13萬公頃。

          "沙漠漁夫"何延忠的綠色夢

          "沙漠漁夫"何延忠的綠色夢

          甘肅省敦煌市陽關鎮緊鄰庫姆塔格沙漠,自然條件十分嚴酷。然而,就在浩瀚沙海之間,卻建有一片集科研、養殖、加工、生物提取、生態保護為一體的沙漠高寒冷水魚生產基地。

          沙漠“綠花”靜靜開

          沙漠“綠花”靜靜開

          席彩娥22歲,是陜西省榆林市補浪河鄉人,這里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幾十年前全鄉80%的土地為荒漠,環境惡劣。

          出口松入口寬 "大樹進城"無人管?--環京津"挖樹帶"現象初探

          記者在京津冀等地暗訪時了解到,出口松入口寬讓“大樹進城”水到渠成,環京津地區的山區和林場呈現“挖樹帶”,成為進城樹木的穩定貨源。專家表示,這些原本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的大樹,進城之后原有功能喪失,移植后死樹現象普遍,相關政府部門的規劃不力和監管不嚴讓樹木采伐亂象叢生。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av_亚洲精品911在线永久观看_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_日韩不卡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日本免费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激情国产一区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 色资源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欧美 | 婷婷色五月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