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琉瓦,雕梁畫棟,有進有廳,氣派非凡……走進和平古鎮,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一條長達600米的青石板街貫穿南北,街巷兩側的數百棟明清古建筑鱗次櫛比,處處散發著歲月沉淀的氣息。徜徉其間,古人的生活印記歷歷在目,仿佛讓人回到了那段塵封已久的舊時光。
地處閩北的邵武和平古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擁有200多棟明清民居建筑,被業內人士譽為國內“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縱然如此,在城市化進程的沖擊下,曾因地理位置優勢而商貿發達、輝煌一時的和平古鎮,一度飽受“臟、亂、差”的困擾,陷入瀕臨破敗、蕭條的窘境。
編制古鎮保護與開發規劃、對古民居進行收儲和修繕、完善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近年來,當地政府部門秉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對古鎮進行適度旅游開發,不僅讓古樸幽靜的古鎮樣貌得以保留,也為這座千年古鎮注入了新的活力。
悠悠古鎮承載千年記憶
和平鎮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和平,古亦作“禾坪”,取地勢平坦和盛產稻谷之意。歷史上入閩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嶺”在和平鎮境內,中原人士多經此隘道進入福建,帶來中原文化,在八閩大地繁衍生息,開拓發展。
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和平成為閩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兵家要地和商貿集鎮。據《邵武文史資料選輯》記載,早在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和平就已形成街市,五天一圩,商賈云集,附近府縣和福州、江西等地都有大量客商前來進行紙業、筍干、茶葉、糧食等商品貿易,故宋以后和平又被稱為“舊市街”。
直到晚清時期,和平的商貿和經濟還依然十分繁榮。因其主街是集市貿易街,每逢圩日趕圩者達五六千人之眾,一度造成擁擠和秩序混亂的局面。清道光三年(1823年),為整頓集市秩序,當地官員曾對街道進行修整,并在舊市街口立禁碑:“此處狹窄,上下人多,兩邊不許堆積賣物,違者公罰。”
商業的繁榮帶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興盛。由后唐工部侍郎黃峭退隱后創辦的“和平書院”是閩北地區最早創建的書院之一,不僅在當地開創了宗族辦學的先河,更營造了和平千余年來讀書求學、重視教育的氛圍。
“宋代理學家朱熹、楊時都曾在和平書院講學?!焙推芥傇傞L章錦華說,和平素有“進士之鄉”之美譽,自開科取士以來,和平書院共培養進士137名,明清時期的“貢士”、太學生更是不勝枚舉。
除了“和平書院”之外,時至今日,和平古鎮內還保存大量文物古跡:有明末抗清軍事家袁崇煥題額的“聚奎塔”,有李、黃、廖三姓氏的五座“大夫第”,清朝乾隆年間設置的“縣丞署”舊址,以及岐山公祠、丁氏公祠、司馬第、天后宮、恩魁等200多棟典型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和平古鎮的建筑保留得不錯,整個建筑格局,建筑的風貌遺存基本完整,價值比較高,文化積淀深厚。”在走遍古鎮的每個角落后,歷史名城保護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說,和平古鎮擁有全國少有、保留數量最多的古民居群體,堪稱古建筑的“活化石”。
不僅如此,和平鎮還是一個罕見的城堡式古鎮。據當地史料記載,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為抵御匪患,和平鎮建設了城堡,在東南西北四方都建有城墻,每座城門上還建有用于瞭望的譙樓。
“與官方修筑的城墻不同,和平城堡系民間自發集資建造,城墻體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筑,極富個性和特色?!备=◣煼洞髮W地理科學學院教授袁書琪說,城堡內的青石板主街和縱橫交錯的卵石巷道,加上星羅棋布的明清民居建筑,形成一個城堡式的大村鎮,“村落整體性很強,全國罕見”。
“像呵護眼睛一樣愛護古鎮”
往事越千年。伴隨著陸路交通的日益便捷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平古鎮慢慢繁華難續,一度歸于沉寂。
“2000年前后,大量的年輕人外出謀生,只有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在村里?!焙推芥偤推酱逶逯鴾久髡f,彼時,由于年久失修,古鎮內一大批古建筑群瀕危,房前屋后更是垃圾遍布、污水橫流。
為改善居住條件,一部分原住民選擇“逃”到外地,或去縣城置業,或移居搬到別處。
“當時大家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多數人守著老屋卻沒錢修繕,只能眼睜睜看著房子破敗下去。”回憶往昔,在古鎮經營游漿豆腐坊的“老和平”黃孝廉至今仍印象深刻:村里幾乎看不到什么年輕人,自家的豆腐越來越不好賣,不少臨街店鋪空置,就算能租出去,每月的租金不過三四十元。
和黃孝廉一樣的老和平人,期盼著改變。
一切改變,要從一個人的到來說起。親眼見證千年古鎮華麗轉身的章錦華說,2002年4月8日,時任福建省政府主要領導到和平古鎮考察,提出了“旅游興鎮”的設想,并叮囑地方干部要“像呵護眼睛一樣愛護古鎮”,為古鎮的保護開發工作翻開了新的篇章?!皬哪且院?,和平鎮變化就大了,一年一個樣?!?/p>
古鎮保護開發,規劃先行。為此,邵武請來了全國頂級專家——阮儀三教授團隊為古鎮做規劃。從2002年10月起,經過八個多月連續作戰,《和平鎮保護與整治規劃》《和平古鎮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最終出爐,為打造古色古香的和平古鎮指明了方向。
將供電、電視、通信等線纜下地,對古民居進行立面改造,重建南門譙樓,整修古街及巷道路面,修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游客服務中心……為加快實現“旅游興鎮”設想,編制規劃之余,當地還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持續開展古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古民居收儲和修繕等工作。
“目前已收儲明清古民居271棟,并優先對30多棟具有文物及旅游開發價值的古民居予以修繕保護。”和平鎮黨委書記吳躍輝說,為破解古鎮保護資金瓶頸,2011年以來,當地充分利用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相關政策,累計投入近4億元推進古鎮保護開發,使得古鎮古民居原貌得到有效恢復。
值得一提的是,為破解古民居保護缺乏傳統能工巧匠的問題,當地還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湞等專家的指導下,組建了邵武市禾坪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古建筑修繕工作。公司負責人賴建平說,自2013年成立以來,公司已成功對古鎮內的70多棟古民居進行了修繕,并培養了數十位有志于從事古民居修繕的泥瓦工和木匠。
政府大力推動古鎮保護的同時,當地群眾對古民居的保護意識也正在逐步增強。
漫步古鎮,宗族祠堂、古宅隨處可見,整飭一新的黃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等古民居氣勢恢宏,風采不輸當年。和平村村民黃賢文說,為了保護好古民居,一些村民紛紛自發捐款進行維護、修繕。“和平古鎮不僅僅是我們的家,更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產。守護好這里的一磚一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p>
人氣漸聚 古鎮在慢慢復蘇
在和平戲院觀賞、體驗儺舞表演;到和平書院聆聽、感受文化歷史;在縣丞署體驗清官斷案;品嘗鮮嫩可口的游漿豆腐;體驗插秧、拾稻、抓魚等農家生活……如今,和平古鎮的名氣越來越大,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
吳躍輝說,近年來,到和平古鎮旅游的游客數量呈逐年遞增態勢。2019年,通過自駕游、團隊游等方式來和平古鎮旅游的游客數量超過30萬人次,給古鎮帶來了600多萬元的門票收入。
“一到這里就感覺特別安靜,時間好像都變慢了。古宅、古樹、古巷、古井,仿若一幅恬淡清雅的山水畫。”多次到和平古鎮游玩的廣東游客劉文說,在古鎮的街頭走一走,聽一出戲,看一場儺舞,不僅能感受到古鎮寧靜質樸的生活,更勾起了內心對“歲月靜好”的向往。
游客的到來,正在讓這座千年古鎮重新煥發出生機。
一些村民從旅游業中獲得了工作機會。“這份職業既能宣傳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每個月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18年前,和平村村民黃學義放棄竹制品企業車間主任的工作,來到了和平古鎮景區當了一名導游,如今已經擔任景區旅游公司副總經理?!肮粳F有40多名員工,絕大部分是本地人?!?/p>
一些村民則從旅游業中分了一杯羹?!敖稚鲜瀹旂R照,游漿豆腐百年酵?!鼻宄繒r分,穿過古鎮南門譙樓,踏著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古街,在巷子深處,游漿豆腐的芳香撲鼻而來。
“與鹵水豆腐不同,游漿豆腐不添加石膏或鹽鹵,而是用陳漿作為酵母來制作?!弊鳛楹推接螡{豆腐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80后”青年黃東華在繼承父親黃孝廉老手藝的同時,還將傳統制作技藝從后堂搬到前臺,增加游客的旅游體驗,令許多游客慕名而來?!颁N量比以前翻了好幾番,月收入一萬多元不成問題?!?/p>
古鎮旅游良好的發展態勢,也燃起了一些青年返鄉創業的熱情。4年前,看到古鎮變靚變美,不少游客前來游玩,在上海工作的危智誠馬上回到老家。幾年間,他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搞起了農家樂、稻魚養殖、林下中藥材種植,年收入超過100萬元?!凹议T口能創業、可致富,既幸福又溫馨?!?/p>
復蘇的古鎮還想走得更遠。
2019年3月,為了進一步統籌推進和平古鎮的保護開發,邵武市還專門成立了武陽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景區運營管理,對古鎮景區周邊的業態進行整合,加強營銷宣傳,不斷提升景區規范化運營、管理水平。記者孟昭麗、張華迎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