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8月18日電 題:環保“鐵門檻”倒逼玻璃產業轉型升級——河北沙河以治污促綠色發展之路
新華社記者高博
玻璃產業是河北省沙河市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在治理大氣污染和壓減產能雙重壓力下,沙河市以實施嚴格排放標準為切入點, 倒逼玻璃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延伸產業鏈。沙河市玻璃產業正開啟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從“制造”到“智造”轉變。
傳統玻璃產業面臨環保之痛
沙河市玻璃產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幾十年發展,目前全市玻璃產業產能為1.6億重量箱,約占全國的20%。
1982年,沙河市第一家玻璃廠開業,以廢舊玻璃為原料,采用簡單“小平拉”工藝,投資少見效快。到1996年底,“小平拉”生產線達到128條,年產2000萬重量箱左右。20世紀90年代末,沙河市玻璃向格法生產工藝轉變。2006年以來,大批浮法玻璃生產線投產。
“沙河市玻璃產業的興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沙河市西部太行山石英砂豐富,石英砂是生產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沙河市經濟開發區副主任張生運說。
但過多的玻璃生產線帶來經濟騰飛的同時,還有巨大的環保壓力。在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邢臺市常年徘徊在全國倒數,而沙河市又在邢臺下屬的區縣中位列倒數。
邢臺市生態環境局沙河市分局副局長姚廣科表示,對沙河市來說,即使所有企業排放都達到標準,但因玻璃企業過度集中,區域排放量還是有可能會超過環境容量。
鐵腕治污倒逼產業升級
“以前煙囪冒黑煙,安裝脫硫裝置后,冒的是白煙水蒸氣,現在實施‘煙羽消白’措施后,冒白煙也成為歷史了。”沙河市鑫利玻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榮利峰說。
走進沙河市鑫利玻璃有限公司,抬頭仰望煙囪口,肉眼看不到水蒸氣煙痕,而一旁的車間內生產線卻在正常生產。榮利峰說,企業投資4000多萬元,實施“煙羽消白”污染減排升級改造工程,初步實現了污染物“近零排放”。
近年來,面對嚴峻的環保形勢,沙河市將治污作為玻璃企業生產經營的前置條件,用環境標準倒逼傳統行業轉型。
“我們對預期不能完成環保設施的玻璃生產線采取爐窯熄火措施,企業要么達標排放,要么停產治理。”姚廣科說,玻璃爐窯必須連續生產,一旦熄火就等于報廢,因此即便增加幾千萬元環保設備,也沒有誰愿意因小失大。
據沙河市統計,該市累計投入20億元,對在產玻璃企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建成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施;投入2億元對在產玻璃生產線完成“煙羽消白”工程建設,實現“超超低”排放。
在環保高壓措施下,沙河市在產玻璃生產線由最多時期240條減少到20條,累計去化產能1.084億重量箱。截至今年6月底,沙河市PM2.5濃度為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99%。
產業結構優化 加快綠色發展
走進沙河市鴻昇玻璃有限公司,煥然一新的車間內科技范兒十足,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薄薄的玻璃原片……
“這是一條由普通浮法玻璃生產線升級改造而成的超薄光伏電子玻璃生產線。”車間主任剛曉亮說,該生產線可年產厚度0.8毫米至1.1毫米的多規格超薄光伏電子玻璃144萬重量箱,產品可應用于太陽能基板、高檔汽車玻璃、高端顯示器等多個領域。
“現在來看算是‘因禍得福’,環保動真格,短期來看企業成本提升,但為擺脫困境,普通玻璃向高附加值、低耗能深加工產品轉變,實現工藝技術的革新。”剛曉亮說。
以治污促轉型,沙河市玻璃產業加快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近年來,沙河市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建立河北省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為河北乃至全國玻璃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如今,沙河市玻璃產業深加工率已達45%,年消化玻璃原片6400萬重量箱以上,可生產鋼化玻璃、工藝美術裝潢玻璃等1000余種玻璃深加工產品。
“治理大氣污染,是為了更好地高質量發展。”沙河市委書記劉果芳說,玻璃產業必須加快調整重構、提質增效,才能實現綠色發展。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