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12日電 題:從賽場爭冠到戰場制勝——“國際軍事比賽—2018”觀察與思考之二
李清華、張圣濤、楊濤
像打仗一樣比賽,才能將賽場延伸至戰場。
從訓練學會打仗,從賽場走向戰場。國際軍事比賽是一個檢驗場,更是一塊磨刀石。
7月30日,“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組單車賽,打響了整個比賽第一槍。來自中國、白俄羅斯、伊朗、哈薩克斯坦4個國家參賽隊展開首輪激烈角逐。
在4.3千米長度的閉合賽道上,參賽車組駕駛步戰車,通過機動越障路段和涉水場、車轍橋、崖壁等11組障礙,并在兩個射擊陣位對多個目標進行實彈射擊。
賽場設有炸點,不時響起的爆炸聲,使現場觀眾仿佛置身于真正的戰場,對參賽隊員的心理和技能水平,是一種嚴峻的考驗。
賽后,取得當日最好成績的中國參賽隊第二車組車長、下士李建安感慨萬千:“比賽就像打仗一樣,我們車組成員既要分工明確、密切協同,又要在彈藥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分別使用火炮、并列機槍,對9個常顯、隱顯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實戰味很濃。”
“蘇沃洛夫突擊”項目裁判長徐有澤介紹,這是一項高度濃縮戰場復雜環境和典型戰術動作的軍事比賽項目,考驗的是陸軍主戰裝備的綜合作戰性能和載員的技戰術水平。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晴空”和“安全路線”比賽中。
承辦賽事的庫爾勒某訓練基地,地處大漠戈壁腹地,在2880平方公里的場區內,地形復雜,氣候多變,能為戰術訓練提供多維逼真的戰場環境。
“晴空”防空導彈兵技能賽階段,中國參賽隊比賽時地面溫度達到50攝氏度以上。“溫度升高使周圍熱源目標急劇增多,對雷達搜索判定目標干擾極大。”參賽隊員王凱說,“庫爾勒基地周邊的高山、戈壁的高溫和強勁的風沙就是天然的復雜電磁環境和氣象環境,這種近似實戰的條件,是對參賽隊員全方位的摔打磨練。”
“安全路線”項目是中國陸軍首次承辦,賽場模擬實戰環境,設置混合雷場、彈坑、溝渠、淺灘等多種障礙,時刻檢驗著各國隊員“保障部隊提高戰場生存和機動能力”的軍事素質。
賽前,俄羅斯參賽隊一抵達庫爾勒賽區,便開始熟悉場地和裝備,在克服混合雷場障礙地段時,他們“栽了個跟頭”:8枚模擬地雷,他們僅排除了一半。原來,在過去比賽中,這里只會布設4枚地雷。
“戰無定法,戰斗力是唯一的根本的標準,打勝仗是最終目標。”當裁判組表達完觀點后,各國的選手都表示認同。一位外軍參賽軍官表示,今年的比賽規則設置緊貼實戰,也為他們國家的工程兵訓練提供了借鑒。
“比賽規則更加貼近實戰標準,比賽場地更加貼近實戰環境,比賽流程更加貼近實戰進程……”新聞發布會上,陸軍承辦“國際軍事比賽—2018”新聞發言人、陸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副局長廖燕靈一連用3個“更加”,描述了今年比賽的實戰化程度。
國際軍事比賽是由俄羅斯國防部發起的一項國際性軍事賽事,所有比賽項目規則都源于實戰經驗。我軍在幾十年的和平環境中,缺乏實戰考驗,將比賽有益經驗運用到平時練兵備戰中,實現從賽場爭冠到戰場制勝的跨越,確保打一仗進一步,切實提升部隊實戰化訓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