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題:海洋遙感專家黃韋艮:55歲參軍,惟愿祖國強大
楊雅雯、陳曉雷、張力行
55歲的黃韋艮決定參軍。
作為國內海洋遙感領域的先驅之一,黃韋艮在2010年盛夏作出這一令人震驚的決定。
決定并不簡單,由于研究領域性質特殊,一旦“參軍換軌”,就意味著從此隱居幕后,研究成果與業界評獎、學術影響等再無關系。而彼時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的黃韋艮,已被推薦為院士候選人。
很多人最初并不理解,但黃韋艮心里清楚,他入伍是“為了祖國的強大”。
“花甲”新兵
“我這一生有兩次重大選擇,一是回國,二是從軍。”黃韋艮說,這兩次選擇的初衷都只為了那一個目的。
1992年,作為改革開放后早期公派留英博士后,黃韋艮在畢業后選擇了歸國。正如他在博士論文扉頁上留下的那行字一樣:“To my country,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致我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他在英國1個月的工資相當于國內10年的工資。
歸國后,黃韋艮和國家海洋局的同行一起白手起家,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積累,終于在2006年成立了我國首個海洋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時,他已先后主持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937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20余項重大科研項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
2010年參軍后,黃韋艮來到海軍某部任首席研究員,從事海洋遙感技術與軍事應用研究,直接為戰斗力建設服務。
“海洋環境是海軍作戰能力的先決保障。”在黃韋艮所在部隊政委譚波看來,“不懂海洋環境很難打勝仗”。
利用遙感技術研究海洋環境,并將其應用于一線部隊,這正是黃韋艮團隊在做的事。入伍7年,黃韋艮帶領團隊先后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創新成果,曾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海洋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等。
以室為家
一項項耀眼成果的背后,是黃韋艮近乎苦修般的自律忘我工作。
他來北京7年從未開伙,用餐全在食堂;無論寒暑與周末,每晚必到辦公室加班;分配的公寓房至今空置,仍住在所內的營職房;
他的辦公室擺著兩張電腦桌,一張是坐著辦公的普通電腦桌,一張是為了緩解長時間伏案工作帶來的頸椎、腰椎疼痛,而特制的站著辦公的電腦桌;
他的頭發在一項大任務攻關前基本都是黑的,3年多的攻關過去后,頭發已是白多黑少;
……
5年過去了,工程師邵浩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和黃韋艮出差的事。上火車安頓好行李后,邵浩像以前一樣拿著手機開始翻新聞、看電影,過了會兒,他發現黃韋艮正低著頭在看桌板上的一沓資料。“這不是我出差前發給老師的數據處理報告嗎?”看著老師用紅色圓珠筆在報告上做的那一個個醒目的記號,邵浩心里越發慚愧。
事實上,黃韋艮每次出差都會帶上幾本專業書或材料,一坐下就會拿出來研讀。
“我并不覺得苦,工作就是我的快樂。”黃韋艮說,國門安全最大的威脅來自海上,他想抓緊時間“多為國防做點事兒”。
入伍報到第二天,黃韋艮就一頭扎進一線部隊,從訓練、實戰角度廣泛聽取官兵現實需求。如今,自主研發的海軍某型信息系統已成功接入部隊,把海洋信息有效融合到數字地球上,使部隊能夠實時了解當面海戰場環境……7年來,黃韋艮團隊已有10余項成果申報國家科技發明專利,目前獲批的有5項。
“老師太拼、太執著了。”黃韋艮的科研助理、工程師姬淵說,雖然常常感覺被“逼瘋”,但他慢慢發現“團隊現在做成的事情都是黃老師最后那一點點執著造就的”。
授人以漁
有很多人都曾問過黃韋艮:“你去軍隊干什么?”
“我當時給自己定了3個目標:突破關鍵技術、開拓新的領域、培養一支團隊。”如今,黃韋艮團隊里的研究人員大多都已能獨當一面。
提起自己的團隊,黃韋艮難得的話多了起來。“在退休前培養出這個領域的領軍專家,這是我的目標。”黃韋艮說,自己能做的就是為他們營造盡可能好的科研環境,搭建成長的平臺,把自己的工作方法、思路多和他們交流,讓他們少走彎路。
黃韋艮建立的推稿機制曾讓團隊里的很多人“吃不消”,有時一個實驗方案就要修改不下10稿。“但推稿實際上是老師把思維方式落到實處展現的最好方式。”邵浩認為,人才培養主要是思維方式的培養,自己的工作思維方式就是在一遍遍的推稿中得以建立的。
“他們還很年輕,有很大潛力,只是還需要些時間實踐。”在黃韋艮看來,這個團隊“唱出的戲已經比舞臺要大得多”。
博士生范開國在2011年春節見到黃韋艮并證實老師參軍的消息后,也于次年回國并追隨老師的腳步邁入了“藍色方陣”。“做科研跟對學科帶頭人很重要,我參軍主要是受黃老師人格魅力的感召。”回國6年,范開國先后參與了多項重大專項任務,研制的某型軟件系統填補了某領域空白。
“7年來,黃老師交出了一張堪稱滿分的答卷。”范開國篤定地說。黃韋艮在旁邊聽著學生對自己的稱贊,微笑著謙虛地擺了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