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海某海域2月12日電 題:南海升明月——新型導彈驅逐艦長沙艦上的元宵節
新華社記者 曾濤
向南!向藍!
南海海域,執行戰備巡邏和遠海訓練任務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一路劈波斬浪。
恰遇寒潮來襲,海上風高浪急,艦艇搖晃得厲害。
一級軍士長黎聯社結束了下午的工作,趕到廚房幫廚。
這位全艦年齡最大的老兵,除了對空部門導彈技師、士官長這兩個崗位,還兼任著經濟委員會主任一職。
“經委會就是代表大家監督伙食,保證大家吃飽吃好。”邊攪動著鍋里的湯圓,黎聯社扭頭告訴記者,“今天是元宵節,給大家煮點湯圓。”
46歲的黎聯社當了26年水兵,在海上過了多少個元宵節他早已記不清。“南海巡邏任務重,節假日還要戰備,過年過節基本都回不了家。”
長沙艦是黎聯社呆的第三條艦艇。作為我國自主建造的新型導彈驅逐艦,長沙艦入列一年半,執行訓練、巡邏任務已經十多次。
“我們艦以后出海會更多。”黎聯社出海經驗足、不暈船,這是他最驕傲的,“還能在海上干很多年。”
說話間,一碗碗湯圓被端進水兵餐廳——不少官兵才意識到,今天是元宵節。
與以往的晚餐并沒有什么不同,官兵們用幾分鐘吃完,又奔向了各自戰位。
上尉張云朋是副對空作戰長。這次遠海訓練的計劃中,就包含了對空作戰課目演練。
“非常期待!”副炮操作室,張云朋正帶領分隊的戰士們對武器進行檢拭。
這位東北小伙兒,大學學的是兵器工程專業,畢業分配到長沙艦后,從事的是副炮專業。“當兵嘛,就得當打仗的兵。”
話是這么說的,張云朋也是這么做的。
來到長沙艦后,他對副炮的建造原理進行研究分析,大膽修改射擊參數,并與以往數據比對,研究出了一套新的對空射擊方案,雷達捕獲目標概率和副炮命中率有了大大的提高。
如今,這套方法在長沙艦所在的驅逐艦某支隊被推廣應用,好幾艘艦還想把張云朋“挖”過去。“不會走,艦上給我們這些年輕指揮員足夠的發揮空間,在這里有家的感覺。”
長沙艦是張云朋第二個家。大學期間,他的父母相繼離世。來到長沙艦后,他跟戰友們并肩戰斗,親如兄弟,有了家一樣的歸屬感。
“報告,××方位發現××目標。”雷達警戒探測值班室,一名女兵邊向作戰值班部位報告,邊鎖定目標。
從10日出港以來,艦艇編隊就保持高度戒備,模擬演練沒有間斷,各類“敵”情輪番上演。
報告的女兵是上等兵邵文博,大學畢業后放棄了教師的工作,來到部隊,為了圓自己的軍旅夢。
還有大半年時間就要退伍,邵文博最大的期望就是艦艇能多出海,“想體驗個夠。”
這是邵文博第二次出遠海。晚飯剛剛吃完,她不僅把湯圓吐得一干二凈,連膽汁都吐了出來。
“吐完就沒啥了,說不定吐著吐著就習慣了。”面對記者的采訪,邵文博滿臉笑容,看不出一絲柔弱。
和邵文博一樣,女兵薛敏也吐得厲害。為此,她在出海前準備了一堆餅干,吐完吃,吃完吐。
“班長告訴我們,當海軍暈船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起不了床、干不了活。”雖然已是臉色蒼白,但她依然堅守在崗位上。
薛敏的崗位是艦艦導彈指揮儀兵,“我負責按下發射鍵”。她笑著告訴記者:“真要發射導彈,總不能在我這兒掉鏈子啊。”
這位在江蘇鹽城海邊長大的姑娘,沒想到自己出了海反應會這么大。盡管如此,在去年兩年義務兵服役期結束后,她還是選擇了留在部隊,成了一名下士。
艦艇依然在搖晃。
情電部門雷達技師梅華僑結束值更,已是半夜。梅華僑當了20年兵,一半的日子都在海上,與家中“失聯”是常態。
只不過,一個月前,懷孕6個月的妻子意外流產。出海在外,他十分擔心,卻又不知能做點什么。
長沙艦政委徐冬根拿著手電筒,從艦艉到艦艏,一個艙室一個艙室地查夜:住艙里,戰士們已經安然入睡;各值班部位,值更人員聚精會神、精神抖擻。
爬到駕駛室,徐冬根朝舷窗外望去,碩大的滿月穿破厚厚的云層,高懸在南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