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刊文稱,1月早些時候,中國進行了一次洲際導彈試射,測試了新的東風-5C導彈,這枚導彈攜帶了10個分導式彈頭。
那么,被評價為“國之重器”的東風-5C型洲際彈道導彈試射成功,到底有哪些戰略意義?東風-5C都有哪些科技創新?筆者連線我國著名軍事戰略專家王云飛,為您深度揭秘東風-5C的前世今生。
東風-5C的前世今生 家族成員一代比一代強
眾所周知,核武器問世之后,投射手段日益受到重視。洲際彈道導彈擁有全球覆蓋的打擊能力,在某些方面較空中投射方式有明顯優勢,二戰后很快即成為軍事大國所謀求的目標。
東風家族成員有東風-5、東風-5A、東風-5B、東風-5C。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研制的第一代洲際地地戰略導彈。1980年5月18日全程飛行試驗成功。導彈全長32.6米,彈徑3.35米,起飛重量183噸,采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發射井發射,最大射程1.2萬公里、1.5萬公里(東風-5A),可攜帶1枚3000公斤威力為300萬—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4—5枚分導核彈頭(東風-5A),命中精度500米。
最初東風-5采用一種相似的風格被部署,如東風-4遠程彈道導彈。導彈被儲存在高山下面的隧道一個水平位置中,而且移到隧道口外面立刻發射,有資料顯示導彈加注燃料操作正常需要2個小時。
稍后生產型東風-5和改良型東風-5A或許在發射井部署并且保持在就緒—到—發射狀態。這期間衍生型“東風-5甲”“東風-5乙”均面向新時期的作戰要求進行改良,性能有了明顯提升。
直到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閱兵儀式上,東風-5B彈道導彈正式亮相,也就是改進型東風-5B彈道導彈公開亮相。
而東風-5C,它采用固定發射井發射方式,是東風-5型洲際導彈的最新改進型。有一種保守的說法,東風-5C的射程一定會超過1萬公里,是真正的大國利器。
東風-5C到底有多牛? 攜帶10枚分導彈頭戰力倍增
在東風-5B亮相后,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東風-5C就被曝光,它到底有哪些科技創新點?
“東風-5C能攜帶10個彈頭,可在縱深數百公里區域內選擇要打擊的獨立目標,還可調節打擊時序和次序,大幅提高突防能力和打擊效果。”王云飛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東風-5C的亮相使我國戰略核力量的威懾效果更加靈活有效。
有媒體梳理外媒對我國東風-5型導彈試驗的報道發現,以往東風-5A、東風-5B時多是猜測搭載3—5枚分彈頭,而這次的東風-5C躍升到10枚,明顯表示戰力已經倍增。還有一種觀點則臆測,隨著攜帶彈頭數量的增加,表明東風-5C洲際導彈誘餌彈頭的欺騙技術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有軍事專家分析稱,中國很長一個階段沒能突破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瓶頸在于核彈頭的小型化。此次攜帶10枚分導彈頭,正說明我們突破了這個技術瓶頸。
中國此時亮出東風-5C 到底有何深意?
“每到特定階段,中國都將公布武器裝備的進展情況,這與中國推行公開、透明的軍事力量有關。”王云飛表示此時亮出東風-5C是中國提升核力量整體威懾能力計劃的一部分,寓意將更加深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亮出最新的核“兵器”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戰略博弈的決心和能力。尤其是軍事科技實力的增強,這一點從軍改后火箭軍的公開報道中不難尋覓,有媒體報道1月中旬,火箭軍邀請軍委機關、各戰區聯合參謀部機關相關領導,以及數十家軍地高校院所、企業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商新形勢下火箭軍裝備創新發展大計。其實在2015年9·3閱兵式上,中國已經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不但擁有打航母的大殺器,也擁有像東風-5B這樣的新型大殺器。但是,這顯然還不夠,所以中國最近展示了已經部署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幾乎同時又試射了東風-5C這款新改進的東風系列洲際導彈。
二是對有關國家在中國周邊部署“薩德”系統、試射和準備部署標準3IIA導彈等打破地區戰略平衡行為的響應。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博弈都必須立足于實力,中國此時試射東風-5C這樣的大殺器,就是向世界表明,中國不會做任何戰略上的讓步,而東風-5C就是我們的底氣。
三是向韓、日等國家示威。眾所周知,自2016年1月朝鮮進行第四次核試驗后,韓國的外交政策不再基于國家利益,而是屈服于他國的壓力與誤判,一心部署“薩德”與中國背道而馳。
與日本在釣魚島、侵略史等歷史遺留問題上的分歧相比,韓國決定部署“薩德”對中國來說更加緊急。關于“薩德”問題,中國官方已多次表達關切和明確反對立場。此時,中國高調曝光部署東風-41,又試射東風-5C這樣的大殺器,就是有針鋒相對的意味。
四是為陸上機動核導彈和下一代潛射核導彈分導式多彈頭技術進行技術試驗驗證。王云飛表示,東風-5C的主要特點是分導式多彈頭的技術運用。分導式多彈頭技術關鍵是末助推控制系統技術和再入技術,其中前者是分導式多彈頭的技術核心。其主要功能是給子彈頭分配必要的機動動力,且在預定的姿態和彈道上逐個釋放子彈頭和突防裝置。中國已經在這項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戰略導彈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根據制導程度分為集束式、分導式和全導式。而集束式多彈頭正是分導式彈頭技術的入門級。但是,隨著我國航天運載火箭“一箭多星”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彈道導彈的分導式多彈頭的出現自是水到渠成。此時亮出東風-41、東風-5C也有可能是為陸上機動核導彈和下一代潛射核導彈分導式多彈頭技術進行技術試驗驗證。
綜合來看,中國未來的新型核武器,將至少具有“小型化”“機動化”“高超音速化”3個方向。王云飛表示,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盡管中國的核力量一直在增長,但至今規模較小,在5個國際社會公認的有核國家中始終保持在最低、最小的范圍內。因此,不管是東風-41的頻繁曝光,還是東風-5C的成功試射都是為了保障中國和平崛起不受他國核武器威脅。(桂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