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題:為聯合作戰導航——記中部戰區某測繪導航隊總工程師溫立新
梅世雄、張坤平、趙國濤
2016年底,成立不到一年的中部戰區成功舉行一場大規模指揮所研究性演習,戰區陸軍、空軍、火箭軍等精銳作戰力量按照新的指揮體制,深入研究聯合作戰重大問題。
在演習的每個關鍵節點,10次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8次榮立戰功的戰區某測繪導航隊總工程師溫立新,準確及時地將情報標繪圖等推送至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輔助首長決策……
聯合作戰的“高級參謀”
戰區成立后,面對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入伍30多年、參加過邊境作戰的溫立新,再次踏上沖鋒之路。
聯合作戰條件下,測繪導航保障需要融合陸、海、空、太空、電磁、網絡,甚至是心理戰場等多維度信息,這對剛剛成立的測繪導航隊是個巨大挑戰。
溫立新帶領團隊對戰區作戰形勢、戰場環境等展開全面研究攻關——
牽頭編制《測繪導航隊三年建設規劃》,設計了“大縱深、寬覆蓋、軍地協調”的大測繪導航格局;
組織編制《中部戰區軍事地理》《中部戰區專題地圖集》等5部書籍,完成了20余萬字的戰場環境研究成果;
研究申報《戰區戰場環境大數據可視化分析》科研項目,實現戰區作戰數據資源的網絡化共享、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
近年來,溫立新先后參加和牽頭組織了奧運安保、首都閱兵、上合聯演等30多項重大軍事活動的測繪導航任務,破解了大量難題,創造了我軍聯合演習作戰保障的10多個首次。
測繪導航的“軍事工匠”
作為測繪導航隊總工程師,溫立新承擔著繁重的科研任務。
2016年7月,中部戰區舉行聯合戰役指揮所演習。導演部將相關數據方案輸入溫立新研發的“戰區聯指戰役籌劃仿真及輔助決策系統”,很快就在三維立體的戰場環境中組織實施過去無法完成的決心方案模擬推演和戰場空間沖突檢測,使作戰計劃的擬制更加精準高效。這套系統是溫立新瞄準未來戰場研發的又一高科技產物。
多年來,溫立新緊盯科技前沿創新,自主研發了20多個科技項目,3次填補我國軍事技術空白,11次填補中部戰區和原北京軍區空白,軍事效益顯著。他被戰友們親切地譽為“軍事工匠”。
在幾年前的一次多軍兵種聯合演習中,溫立新發現某型裝備故障率較高。
經過反復研究,他首次將非接觸式紅外檢測技術運用于這型裝備故障檢測,研制出非接觸式故障診斷檢測系統。這項成果操作簡便快捷,制造成本低廉,非常適合推廣應用。
人才培養的“金牌教官”
人才培養,被溫立新視為“強筋壯骨工程”。多年來,他先后為各級培養輸送測繪導航業務尖子數百人,有的成為軍委機關參謀人員,有的成為軍校教授,有的成為總工程師。
測繪導航隊副隊長馮欣是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面對溫立新的高標準和嚴要求,以及測繪導航保障工作的新變化,他一度感覺壓力很大。
“你要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多在計算機模擬上下功夫。”溫立新結合馮欣的特點,幫助他逐步深入測繪導航業務實質,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測繪導航“大拿”。
“溫立新在育人方面是個有心人,他總是把平時的經驗和想法記錄下來,把資料和規定收集起來,形成了一本‘育人筆記’。”某保障隊總工程師王鴻感嘆道。
翻開這本“育人筆記”,日常所需的工作規定、科研資料、項目申報方法等內容一目了然,具體的注意事項、情況說明等細致詳實,實在管用。
溫立新還積極利用集訓、演習等機會,為部隊培養測繪導航骨干。
在原北京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成立后的首次演習保障任務中,溫立新力排眾議,采取以老帶新、新老搭配的原則抽組團隊,把課桌椅搬到帳篷中,把培訓班開到演習場,不僅圓滿完成演習任務,還為中心及時輸送了一批測繪人才。
中部戰區成立后,面對全新的聯合作戰條件下測繪導航保障,溫立新主動把參謀技能納入業務訓練,讓大家學指揮、學戰術,為軍事地理產品賦予精準可靠的“作戰生命”,為戰區聯指中心培養了一批既懂技術又懂戰術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