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生距離是一個初來乍到者的尋常心態,既沒有充分的準備進入新空間,也必然要面對隱形的空間排斥。

          初到北京的時候,因為陌生,我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對城市空間的辨認上面,留意著有限范圍的空間識別,以便消解陌生帶來的緊張。我也會觀察過往的路人,不過幾乎沒有確認太多細致到可以反映內心表達的人像,他們快速改變的表情容不得我仔細打量。當然,在對城市的空間熟悉之前,我也沒有多余的心思。其實,在我的心意里,我甚至比他們更過客,不僅因為我從未想過在這座城市長時間居住,甚至心里還有點拒絕對它嘗試著了解更多。

          到了最近,我的注意力才開始放在了路上的歌聲當中。每一次傳入我心里的時候,我都會停下來,或者跟隨著唱歌的人走一段距離。最有趣味的一次是一天上午我在10號線車廂里遇到兩個唱歌的年輕人,晚飯后我又在地鐵里重遇他們,只不過我在一側等著地鐵到來,而他們在對面剛剛到站的地鐵車廂門口唱著同一首歌。為一種巧合的相遇賦予太多意義絕非我的本意,然而,那一瞬間的巧合對我的幫助在于,他們協助我對空間有了全新的認識——參與感。
           
          王帥






          作者:王帥


          《不安之書》
          【(葡)費爾南多·佩索阿】

          【第一期】更好的城市?更大的城市?
          【第二期】城市和鄉村的婚姻
          【第三期】為自己選的城市辯護
          【第四期】郊區是無法抵岸的船
          【第五期】城市中必要的無效率
          【第六期】城市的冒險
          【第七期】城市資源的公共邊界
          【第八期】城市化一代和互聯網一代
          【第九期】一種只屬于城市的產品
          【第十期】鄉村的未來
          【第十一期】城市的工廠美學
          【第十二期】城市和它消失的色彩主義
          【第十三期】如何讓城鄉互相諒解?(一)
          【第十四期】城市足球主義和房地產足球主義
          【第十五期】城鎮化下鄉
          【第十六期】城市和鄉村的廣場舞
          【第十七期】鄉村進城
          【第十八期】便利店
          【第十九期】城市和鄉村的年輪
          【第二十期】城市的線路
          【第二十一期】鄉村的身份
          【第二十二期】漫不經心的公共空間
          【第二十三期】理直氣壯的鄉村道路
          【第二十四期】鄉村入股城市
          【第二十五期】空間的延遲效應
          【第二十六期】街角的屬性
          【第二十七期】自行車的痕跡
          【第二十八期】如何讓城鄉互相諒解?(二)
          【第二十九期】對田園城市的浪漫幻想
          【第三十期】郁亮:萬科的微革命浪潮
          【第三十一期】有機鄉村的集體意識
          【第三十二期】城市的空間啟蒙
          【第三十三期】鄉村時間簡史
          【第三十四期】微型廣場的抱負
          【第三十五期】圓形消費的熱情和弱點
          【第三十六期】大社區再流行
          【第三十七期】養老棋局
          【第三十八期】新區的希望和荒誕
          【第三十九期】城市化的藏身處



           




          在北京生活了接近半年,陸續有朋友問我是否喜歡北京。這個問題我一時無法回答。對一個地域而言,它不是單一的色彩,輕言喜歡或者輕易表達厭倦都不妥當,而且置身其中時,生活所涵蓋的類型太多太多,我可以不喜歡一座城市的擁堵、喧鬧包括自然環境與過去的大相徑庭,我可以喜歡一座城市沒有熟人社會的困惑和自由地人來人往……卻不能用任何獨立狀態時的單一情緒對某一區域做出確定甚至是唯一的評價。

          凡是涉及對地域的評價,不論城鄉,都不適合用喜歡或不喜歡這種決斷的表述,因為地域的存在以空間為表現形式,而其中的生活則屬于空間蘊藏的內容。一直以來,人們對空間的要求極高,仿佛認定了空間能夠提供各種可能的生活支撐,實際上,空間最重要的因素是參與其中的人,城市的廣場,鄉村的集市,流動的人群正是空間的主要力量,而這些恰恰被忽視。

          在過去,城市和鄉村的生活半徑都很窄,因此,人們希望通過參與空間的活動以獲得信息,隨著鐵路、汽車的發展,人們能夠觸及的空間越來越大,沉睡了好多年的把信息神圣化的意識慢慢清醒了。

           

          由于一再強調和傳播,空間的參與性仿佛具備了大眾習慣的普及。事實恰恰相反,面對新的空間時,人們并沒有奔跑迎接,而是冷靜地保持距離,每一個人都盡可能掌握著自己的分寸,身在空間之內,卻又置身事外。就像我在地鐵車廂里那樣,在內心哼唱已是最大限度,還做不到縱情拍掌。

          人們都有參與空間活動的意愿,鄉村也好,城市也好,作為社會化和市場化的一種手段,參與的熱情從來不減。最初的交通流動發展到現今的商業流動,本質上都是對人們參與空間便利性的支持。以交通為先鋒的機械工業讓商業成熟到幾乎無可挑剔,它極力推動了人們在空間里的參與性,但是,它又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影響人們空間參與意識的障礙。

          也許,商業衍生的高速流動性能夠解釋:一方面,流動性的加強促成了點對點的交往,從而削弱了人與空間的互動;另一方面,高速發展的商業本身就侵占擠壓了空間,能夠想象商業最終成為空間殺手的尷尬嗎?

           

          人們對商業或者說消費實在是充滿了熱情,以至于消費在很多時候還成為了一種緩解人的社會壓力和心理不適的手段。和過去相比,消費意識的增強,讓商業大有成為判斷空間活力的唯一依據的趨勢,這也是商業中心論盛行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商業延續的仍然是速度以及效率的價值,如果就此把商業作為評斷空間活力、空間參與度甚至是城市的標尺,既蠻橫又不得體。

          商業對生活的侵占不只體現在人們凡事對成本的計算上面,最重要的影響是商業讓空間提高利用率的同時也讓方向失去了應有的地位。所以,每次從地鐵站出來,我都要把所見的空間與實際的方向進行位置確認,否則面對的雖然是熟知的商業品牌,卻是全然陌生的世界。

          當方向迷失,相應地,無力感就加劇了。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萬達商業正在香港上市。其實,到了現在,一百多個地處不同城市、不同位置的萬達廣場組合在一起吸引資本市場的關注并不是商業模式的勝利,王健林推崇的商業特點是標準化連鎖生產,但每一個萬達廣場恰恰因為它所處的地域有它的內在不同,也許,王健林這種無法解決的沖突性選擇將成為萬達商業布局的沉重負擔。

           



          回到頂部 —— 新華微觀察 —— 網站首頁
          Copyright ? 2000 - 2013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房產青島
          策劃:王帥 美編:武文璐 編輯:宮龍珠 許穎敏 版權所有 新華網



          01003009169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av_亚洲精品911在线永久观看_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_日韩不卡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日本免费不卡v | 亚洲一欧美巨大中文字幕在线 |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色 | 一级少妇女片完整版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一线久久 | 亚洲色欧美色2019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