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的臨淄還沒有擺脫夏日的酷熱,一只巨大的單峰駱駝被牽引著出現在臨淄城區公園旁邊,極為溫順安靜地與逛公園的孩子們合影。為了找到稷下街道孫婁的王氏族譜,張寧帶我走遍了整個孫婁,從孫婁東村、西村到孫婁南村,舊時的村莊格局仍然未變,街巷還是轱轆把式的樣子,在村莊中間拐了一個彎,東西望不穿。
這是我依照口述流傳了500年的宗族歷史而開始的一段尋親之旅,由于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三百年前的族譜對只是提及了明末清初的那次遷民,卻沒有講述一起從棗強縣出發分別落腳在山東三個不同區域的兄弟三人的任何蛛絲馬跡。
去往臨淄的火車上,我想象了孫婁的鄉村形態——它應該和我出生的鄉村一樣,傳統結構圍合而成。盡管事先幫我做了功課的張寧告訴我孫婁村前面是一條省道,可是我對孫婁的想象依然是封閉的傳統鄉村——堅固不可摧,卻又敵不過歲月,并且,它和我對所有鄉村的感覺都是一樣的漆美。
。
|
|
|

由于生活經驗的原因,鄉村這個動靜相宜的陳述性名詞給我的信息遠遠不止這些,鄉村民風質樸,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時代,但是一到漆黑的夜晚,依舊會感受到鄉村向我傳遞的極度自然的美。
基于先入為主的偏好與經驗,孫婁的鄉村形態很容易出現在我的想象當中,實質上,它又兼具城市和鄉村的某些特點。一方面,城市入侵鄉村,鄉村迎合城市;一方面,鄉村對抗城市,城市策反鄉村,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結合被城市和鄉村一起完成了。
問詢了孫婁社區多個曬太陽的村民,終于打聽到孫婁的王氏族譜在族人王內祥手中,而王內祥早就從村莊里的舊式房屋搬到村莊南側臨近省道的樓房里面,一同搬家的還有幾百年前的王氏族譜。
忽然之間,我有一種極為強烈的錯亂感。我想象中的場景是,在修繕的老宅內,按照舊式凈衣洗手的束約,小心翼翼地從王內祥手中接過他們這一支系的族譜。而實際的情形卻是,王內祥把我和張寧讓進房間時,經他整理的打印稿紙摞在陽臺的辦公桌椅上面,不僅有噴墨、激光打印的家譜紀要,最顯現處還擺放著一臺落伍的半球狀計算機。
王內祥已是從心所欲的年齡,他向我展示了過去數十載他的尋根之路,略顯滑稽的是,他以及其他的同宗族的研究者無一例外地像所有攀龍附鳳的大眾一樣,用邏輯混亂、有違時空的"證據"讓他這一支王氏與王羲之所在的東晉有了親緣關聯。不僅如此,他還創作了很多詩歌,贊頌城市化帶給孫婁這個舊時村莊的變化。
|
|

很難想象曾經商業繁華的齊國都市會成為現在小型城市的結構,朝代更迭決定了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從未停止轉化。離開孫婁的時候,我最強烈的愿望是孫婁舊式的鄉村結構能夠保留,除了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遠親,作為鄉村生活形態的堅持者,我至少通過心底的呼喊與漫天遍野的城鎮化進行了對抗。
在城市擁躉的眼中,如我一般對鄉村戀戀不舍的人就是頑固不化的異類,他們堅持使用城市化是人類共同意識和集體行為的社會進化論,并且,他們的觀點始終離開不城市對生活品質的改善,仿佛生活得以改善是評判城市、鄉村孰優孰劣的唯一標準。
盡管城市化把很多鄉村加以改造,可是這些結構改變的鄉村并沒有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同時,由于鄉村傳統的生活配套成型了幾千年,很容易就把基礎生活的滿足歸功于城市。實際上,僅憑交通一項就能夠判定城市化的鄉村有沒有被城市接受,像極了改嫁的婦女,雖然完成了法律和道德層面的邏輯與儀式,但是想要被家庭接受仍然存在障礙。
|
|

因為開放的本能,城市呈現出迎來送往的自由之勢,與此同時,城市還承受著人口流動帶來的壓力,有限的承受能力必然決定了城市會以它自己的節奏吞吐、呼吸。故而,城市的開放無法解決它一直以來的排他性。
那么,城市和鄉村應該如何相處?
過去,城市一直依附于鄉村而存在,而今,依附關系顛倒了,鄉村變成了城市的附屬、城市生產動力的非關鍵來源,可是,隨著城市人口增長比例中越來越多的人來自鄉村,這些生活在城市各個角落里的人們又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城市的組成部分。即便如此,限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短暫和歷代城鄉的更迭發展,城市和鄉村也無法真正達成和解。
我不想去討論城市和鄉村之間存在的諸如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差異與矛盾,因為隸屬于生活要素的產品、服務分配無論在城鄉還是在一個家庭內部都是不可調和且時時存在的。我更愿意從彼此尊重的角度探討城鄉之間的諒解問題,它們之間一直或漠不關心或抱有敵意的態度因為彼此陌生而出現,顯然成為了城市和鄉村無法達成諒解的重點所在。
時至今日,我對城市的理解也依然薄弱。在我看來,城市和鄉村都根植于土地,至于它們各自選擇縱向或橫向的生長,對人們生活的改變不大。我的世界里,區分城市和鄉村的辦法有很多,最簡單的一種是——立體的就是城市,平面的就是鄉村,而它們握手言和的區域,正是已經進行、正在進行、將要進行的城鎮化土壤。
|
|
|
回到頂部 ——
新華微觀察 ——
網站首頁
Copyright ? 2000 - 2014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 新華房產青島
策劃:王帥 美編:武文璐 編輯:宮龍珠 版權所有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