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家族化并非是房地產企業的單一特點,只不過,房地產在過去三十年中最充分地參與了中國城市化的改革進程。某種意義上,萬達的王健林、雅居樂的陳卓林、碧桂園的楊國強、合生創展的朱孟依、富力的張力、星河灣的黃文仔……他們都是始于1984的城市化一代,而承接他們事業的下一代,如王思聰、楊惠妍、朱桔榕、張量等都是始于1994年的互聯網一代。 與其說中國房地產企業面臨家族化和二代接班的問題,不如說中國正在面臨城市化一代和互聯網一代交棒的問題。 城市化最初的時候,房地產開發仍顯粗糙,憑個人之力和時代際遇促成的中國房地產企業并沒有相對成熟和規范的管理秩序,既因為當時中國的商業環境不夠成熟,又因為房地產開發在當時還沒有全面與人們生活實現細致對接。因此,在一定的時間內,城市化一代很難從日常的企業管理中抽身,故而家族氛圍濃厚甚至家族獨斷的情況屢見不鮮。 |
||||||||||||||||||||||||||||||||||||||||||||||||||||||||||||||||||||||||||||||||||||||||||||||||||||||
![]() 在歐美,米其林、希爾頓、奧納西斯等家族企業均是從最初強調家族成員在企業中的企業管理權發展至商業環境成熟后的由職業經理人管理企業,更進一步的發展則是,歐美的很多百年企業發展到最后,家族成員甚至不再參與企業內部經營了,最后只保留了股東的身份。 當然,中國現在的房地產企業還做不到這一點。首先,中國城市化不過三十年,除了商業經濟環境的因素以外,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過程中含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從而影響著城市化一代對企業管理權的把控;其次,房地產在中國尤其是最近十年越來越具備秩序性成熟,但是房地產仍然不能像它所關聯的近百個上下游企業那樣符合一個行業所具備的細致結構,盡管房地產發展到現在能夠以住宅、商業、養老、文化、旅游、工業加以區分,可是它仍然不具備其他行業所具備的技術性,究其原因,只不過中國房地產市場搭了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的火車,換言之,房地產在中國的整個經濟生態里面,仍然是一個以整合資源為主的行業,即使它在國際范圍內屬于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 |
||||||||||||||||||||||||||||||||||||||||||||||||||||||||||||||||||||||||||||||||||||||||||||||||||||||
![]() 對互聯網一代而言,王思聰、楊惠妍、朱桔榕、張量……他們身上吸收了更多的來自于相對規范的商業體系價值,他們的思維較父輩更開闊,他們的視野較父輩更寬泛,甚至他們的學歷遠高于父輩,不乏海外背景、管理學、金融學等知識體系,就像人們相信互聯網會比城市更好地改變生活一樣,人們對中國房地產企業始于1994的互聯網一代寄予厚望。 然而,在過去二十年內,互聯網一代只是見證了互聯網對中國城市化的影響,但是他們并沒有充分參與其中,至少他們多數時間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因此在一定時間內他們還不具備父輩的企業格局和管理經驗。并且,對比國外家族企業,中國房地產企業還沒有擺脫整合資源的原始性,這既是中國房地產企業快速發展的優勢所在,又是中國房地產企業的內在隱憂,因為中小型企業在國外具有歷史感的家族企業中占了絕對數量,而中國房地產企業恰恰不具備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和結構優勢。 在與時間的斗爭中,中國房地產企業始于1984的城市化一代被際遇選中,加之以天性使然,他們成長、發展、壯大的同時又正在面臨著企業精細化的考驗;而他們的接班人,始于1994的互聯網一代的意志又過于薄弱,他們在激情接棒的同時,又要比父輩更真實地面對自我。 對中國房地產家族企業而言,否認這些,始于1984的城市化一代既無法交棒,始于1994的互聯網一代也無法接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