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是因為,中國的郊區年齡太小、資歷尚淺,一個城市或鄉村或郊區的年齡對這一區域的生活、經濟乃至文化都會產生關鍵的影響。正因為中國郊區還不成熟,它的彈性相對更大一些,所以它的發展呈現出極不穩定的態勢,要么它無法適應城市的節奏,要么它被鄉村濃郁的傳統反彈。 就這樣,郊區在中國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完成角色的轉變,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郊區與城市在硬件基礎甚至軟件服務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小,可是,差距的縮小并沒有讓郊區成為城市的衛星城,反而強化了它短暫落腳的客棧功能,成為一個遲遲無法抵達岸邊的渡船。 另一方面,"隨著郊區化和長距離通勤的增長,長遠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郊區的過渡功能不改變甚至一再強化,城市中心的壓力就越大,主城就變成了唯一供血并產生原動力的心臟,疲憊乏力、脆弱不堪。一種合乎情理的解釋就是,郊區化是造成城市擁堵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城市事先并沒有充分考慮它未來的發展。日常所見的實例是,大量的城市居住者在大多數時間里對城市的了解只能依靠居住地和辦公地兩點一線的沿途見聞以及同儕或同事之間的信息傳遞,如果沒有互聯網所帶有的IP定位推薦的功能,在未來,一個人對所生活城市的認知甚至遜于不曾造訪或短暫逗留的路人甲乙丙丁。 |
||||||||||||||||||||||||||||||||||||||||||||||||||||||||||||||||||||||||||||||||||||||||||||||||||||||||||
![]() 郊區并沒有太多能量緩解城市的壓力,除了人口密度。它協助城市在一年的365天日日完成了人口調流,但是,大量郊區的出現讓城市和鄉村共同出現了人口流失,正因為郊區的大量存在,城鄉一體成為中國當下不易解決的難題。 在《沒有郊區的城市》中,城市彈性是核心內容。戴維?魯斯克的判斷是,彈性能夠為城市解決很多難題,尤其是"在郊區化生活模式的開始年代,城市發展彈性很大,有很多空地可以用來開發建設",這時候城市政治和立法以拓展空間為目標。彈性的存在,讓城市以拓展邊界的方式緩解高密度的壓力,而非在高密度的基礎上數次疊加。 |
||||||||||||||||||||||||||||||||||||||||||||||||||||||||||||||||||||||||||||||||||||||||||||||||||||||||||
![]() 區域合并順勢成為分散城市壓力的另一種方式,把重要的多個縣市合并可以促成大都市的成型和更新。眼下中國的問題在于,城市充滿意愿想要合并足夠多的重要縣市,以至于中國的城市結構一直都沿著璦琿騰沖一線向東南傾斜。 東南傾斜除了改變著中國的城市結構,還改變著中國的人口結構。最后,城市也逃脫不了物理的范疇,密度的增加會讓城市的每一個立足點都難以負重,并承受著錐心之痛。 戴維?魯斯克通過《沒有郊區的城市》所分析闡述的并非只是美國1950年到1990年這四十年間數百個城市的社會狀況,作為先行城市化的美國,它的城市所經歷的一切勢必成為后來者的教科書,任何一個城市都會面臨發展的問題,并且一旦停止發展就意味著城市開始衰敗。 在路上,不僅意味著熱血上路、積極前行,更包含一只腳踏出另一只腳必須繼續的無可奈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