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工智能辅助帕金森病的管理”,倡导提升公众对帕金森病的科学认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帕金森病规范化诊疗与全程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50-65岁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震颤,肌肉僵直,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多先从一侧肢体出现,逐步扩展至对侧或全身,疾病晚期患者僵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公众知晓率低,约一半患者没有就医
PD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三杀手,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及生活质量。但是公众对该病认识不足,认为震颤、走路不稳、动作慢和僵硬都是人老了以后的正常现象,造成帕金森病患者就诊率较低,50%左右的患者没有就医,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
迄今为止,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引起PD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老龄化、环境暴露(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或有机溶剂等)增加患病风险、遗传因素、氧化应激(精神紧张、动脉硬化等)等。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
临床上,帕金森病应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素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作为首选。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对规范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用药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目标。
确诊PD之后,早期治疗建议口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量;若疗效不佳,可选用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或加用复方左旋多巴制剂等。65岁以上患者首选口服左旋多巴制剂,剂量从小渐增至合适剂量。大约30%至40%的帕金森病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约15%-3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发生认知障碍以及幻觉,其中视幻觉为多见。这些心理障碍给家庭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应该由专科医生及时识别并指导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3-5年后,药物的副作用会引起各种运动并发症,如开关现象、剂末现象及异动现象等,应该由专科医生调整药物治疗的剂量和种类,减轻症状。
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帕金森病“早诊断早治疗”
目前国际上运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来治疗服药无效或并发症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俗称脑起搏器,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新技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临床研究证明,手术后大多数患者的服药量可明显减少,且活动能力显著改善。过去十余年间,该技术日趋成熟,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造福近30万帕金森病患者。
饮食治疗是帕金森病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最好在晚餐安排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精瘦肉或鱼肉,尽量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康复治疗需要康复师指导,学习专门的康复方法,长期训练。太极拳之类的柔软性运动,比较适合帕金森病患者练习。
帕金森病患者的家庭照料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防止外伤,购买床边马桶,方便起夜;用防滑垫固定碗碟,进食更安全;浴室地面和浴缸内铺上防滑垫,淋浴时最好坐着洗;选择容易穿脱、前面开襟、带拉链的衣服,可在链扣上加个小环或小绳,便于拉动;选用不用系鞋带的鞋子。
除了以上传统治疗方法,近几年运用人工智能及移动技术开展帕金森病患者的全程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监测评估、应用智能手机收集信息及进行科普教育、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康复训练等,未来将会有突破性进展。
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如α-突触核蛋白检测)、高分辨率MRI影像技术、新型PET示踪剂以及肠道菌群分析特定菌群失调(如普氏菌减少)等技术的应用,对P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极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逐步实现帕金森病诊断的个性化、智能化。
当前,帕金森病治疗已进入病因治疗时代,干细胞产品、小分子药物及抗体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未来十年,基于基因分型、干细胞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和AI分析评估,有望实现帕金森病的个体化精准医疗目标。(文/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分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