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伏牛山區小雨綿綿。記者到位于西峽縣寨根鄉的山茱萸基地走訪時,遇到在山上“巡查”的方莊村村民章功倉。“今年雨水多,山茱萸長勢好,依我看啊,又是一個豐收年。”老章笑瞇瞇地告訴記者。
2017年,年近半百的章功倉和老母親都患病,十幾萬元手術費瞬間掏空這個山溝里的普通農家,章功倉被定為了貧困戶。但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各項扶貧政策一一落地。“縣里的健康扶貧政策能管五次報銷,現在看病基本不花啥錢。”已經穩定脫貧的老章說,2018年他開始在山茱萸基地干活,加上自己種的三畝多坡地,一年掙個四五萬元不成問題。
曾經滿山瘋長、無人問津的山茱萸,如今已是西峽山區不少群眾“固定收入”的一部分,背后有個“功臣”不得不提——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的拳頭產品六味地黃丸的主要原料之一即是山茱萸。
“從1998年起,我們大量采購山茱萸,目前每年收購600噸左右,約占全縣產量的1/4。”宛西制藥中藥材基地負責人李俊科說,公司還在寨根鄉等五個鄉鎮設立標準化種植基地,帶動群眾共同發展。“依托宛西制藥發展山茱萸種植,有兩個好處。”寨根鄉鄉長李春鋒介紹,一方面,山茱萸樹齡長達百年,能帶動直接增收、長期增收;另一方面,山茱萸采摘季一般在10月底以后的“農閑季”,不妨礙群眾務工或發展農家樂。
離山茱萸基地三公里是寨根鄉政府與宛西制藥在寨根村聯袂打造的香菇扶貧基地。這兒有多大規模?香菇園區技術負責人劉興國伸出右手一晃,說:“咱這兒是3個‘5’:占地500多畝,種植5000余架,覆蓋周邊群眾近500戶。”
“按照今年的價格,每根菌棒凈收益4至5元,貧困群眾種植一萬棒,就能穩定脫貧。這也是我們克服疫情影響、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底氣。”寨根鄉黨委書記雷鳴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寨根鄉還有個“小計劃”——在縣里支持下,“拉”上宛西制藥打造一個“香菇小鎮”。“香菇種植在我們這兒已形成氣候,打造特色香菇小鎮、實現‘三產’融合,可以為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開辟‘新路’。”雷鳴表示。(記者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