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医改,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医改是盘大棋局,牵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有人说,医改是张成绩单,汇集一项项工作和数据;
也有人说,医改是种获得感,勾连一幕幕场景和记忆,总能让身为个体的“你我他”真切可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医改反映在字里行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
深化医改,也在每个人的身边、眼前。
一群人,很远也很近。在偏远地区,有众多的乡村医生和投身基层、致力帮扶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扎根广袤土壤,守护群众健康,彼此的心贴得很近。基层医疗条件,随之变化:在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老三样”之外,有了全科医生助诊包,心电图机、化验仪器等随身携带;村卫生室,药品丰富起来,阴凉柜、煎药室、康复理疗室等相继设置;各地还纷纷出台政策,为在基层奉献的医生群体提供职称晋升、岗位补助等扶持,温暖和激励医者仁心。
一串码,显小也显大。无需带卡,凭手机里的医保码,即可就医、买药,或者异地就医备案、办理线上医保业务,还能绑定亲情账户,惠及一家老小。条码虽小,功能却便利强大,背后是医保报销在为城乡居民减负和托底。
一类药,有减也有加。因电影《我不是药神》而闻名的“格列卫”等抗癌靶向药,已非高不可攀。一方面,有国家医保谈判做减法,把高药价“打下来”;另一方面,以改革和创新做加法,让更多靶向药纳入医保,并提高报销比例,同时加强自主研发,助力国产药的普及和出海。由仿到创、由弱到强,愿景不断成为实景。
病有所医,全民健康,在桩桩件件实事中兑现着承诺。
看病更方便
不跨省份看大病,专家就近看慢病,家庭医生管小病
“看病难”,难在医疗资源的不均衡。破解之道,在于优化配置,使优质资源赋能基层、用对地方。
——让中西部群众在本地看上东部专家。
从2019年开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遴选出高水平医疗机构作为输出医院,以省际合作形式,在中西部等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助力当地患者“不出本省份,也能治大病”。
2023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正式揭牌。贵阳居民赵惠丽终于在家门口盼来了北京专家。
赵惠丽患有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本地医生鉴于她年过七旬,主张保守治疗。积水潭医院副主任医师马赛的到来,给了赵惠丽选择手术的希望。马大夫详细研判,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最终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个月,来医院复查的赵惠丽腰杆笔挺、步履自然。
——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三甲医院专家。
“要按时服药,随时观察身体状况,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第一时间跟我联系。”在湖北省武汉经开区军山街道卫生院的诊室内,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医生官红权叮嘱78岁的侯帮啟。
侯帮啟住在军山街道下辖的小军山社区,患有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老年疾病。平时儿子侯飞带他来找官红权看病,开车只需15分钟。
“比去协和医院车谷院区,时间节省一半。候诊也不用排队,来了就能看上。”侯飞说,“这几年都是官医生给父亲随诊,病情他都了解。老人恢复得不错,之前要坐轮椅,现在生活能自理。”
官红权每周三在卫生院坐诊。2019年开始,武汉协和医院与军山街道卫生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每周会派出不同科室的5名医生到卫生院定期坐诊。2022年,官红权参与进来。两年多时间,由他定期随诊的患者已有十几名。
近年来,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不断推进。许多街道、社区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深度结合,专家长期派驻,周期固定,就近为居民诊治一般病、常见病。
——让家庭医生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管家。
头疼脑热、慢病控制,不必总往医院扎堆。目前,全国已基本实现所有地市和县(市、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成超过48万个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健康随访等服务。
在福建三明市沙县区高桥镇杉口村,25岁的村医林世江是老乡们的家庭医生。老人刘爱珍患有糖尿病,一直由小林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定期随访。
为了让老人能随时联系上自己,林世江早早把手机号码存进了对方的手机。刘爱珍平时不舒服,就会拨电话过去,“林医生骑着摩托,几分钟就赶到了。”
因为治疗胃病,刘爱珍的用药发生变化,血糖控制效果不大好。林世江帮忙联系镇卫生院,找到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人张娟娟。张娟娟协调沙县区总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通过远程平台给刘爱珍会诊,开出了合适的药物。
——让远程医疗造福边远地区群众。
医疗援藏工作为边远地区送去优质医疗资源。2015年以来,已有10批近2000名援藏医疗人才奔赴高原。目前,西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一般病不出地市,绝大多数小病不出乡镇(街道)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疗。
援藏医生胡健卫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他犹记得,在日喀则人民医院见到15岁的小姑娘卓玛时,她已大量呕血、情况紧急。
胡健卫组织本地医生进行微创手术,为卓玛止血。之后检查病因,却难以查清。“启用远程诊疗系统,与后方专家会诊。”胡健卫当机立断。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儿童医院专家商讨后,胡健卫调整了检查方案,锁定病因。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卓玛身体康复,绽放笑容。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乡村、开展医疗援藏和远程会诊……一项项谋均衡、促共享的医改举措,让城乡居民尤其是边远地区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看病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善病房和诊疗条件,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举措在落实。
看病减负担
医保谈判、集中采购降药价,长护险卸重担
“看病贵”,贵在部分药品耗材价格虚高,缺少分担机制。破解之道,在于挤出价格“水分”,进一步发挥医保共济作用。
——让群众用得上、用得起救命药。
从2018年起,医保药品目录每年一调,在肿瘤、罕见病等治疗领域,很多新药被纳入。医保“团购”优势使药价下降明显,谈判准入机制让很多“高价药”开出了“平民价”。截至2024年底,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让近9亿人次受益,累计为患者减负超9000亿元。
山东省济南市居民小石头就是受益者之一。他10个月时被确诊患有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2019年,适应SMA的特效药在我国获批上市。一支花费近70万元,患者首年就要使用6支,以后每年3支。2021年,以慈善赠药的形式,该药降到55万元。2021年3月,小石头的父母四处借钱凑够55万元,给孩子用上特效药。
2021年11月,SMA特效药谈判成功,于次年正式进入医保目录。2022年,综合降药价和医保报销因素,小石头注射特效药只花了大概4万元。同小石头一样的患者,全国约有3万名。如今,他们用上了纳入医保的救命药。
——让患者的用药负担进一步下降。
除了医保目录谈判让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外,对于已过专利期且有多家企业生产的常用药、“老药”,国家还组织集中带量采购,在竞争中形成合理价格。药品方面,国家组织集采已开展10批,累计采购435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人工晶体和人工耳蜗等高值医用耗材同样降价明显。
2020年初,双眼近视800度以上的湖南省湘潭市居民赖小玲,到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诊断结果是双眼都患白内障,需要植入人工晶体。
“当时选的人工晶体一个要12299元。”赖小玲对此记忆深刻,“一下子很难承受,就先给视力差的左眼做手术,右眼凑合着。”
时间一长,她感觉右眼视力下降厉害。她再次到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当年用过的人工晶体被列入集采,进一步降到6990元。术后,她的右眼可以看清药瓶上的说明书。
集采政策让价格下降,但“降价不能降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长期以来,药监部门对药品质量,尤其对集采中选药品质量严格监管,坚持“全覆盖”“零容忍”,每年对国家集采药品实行中选企业检查和中选品种抽检两个“全覆盖”,目前覆盖了已使用的国家集采所有品种和涉及的6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总的来看,我国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药品质量持续提升。
——让重度失能人员有人照护、能照护好。
2016年,江苏南通被列入国家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目前,这项试点在全国稳步推进,已经覆盖49个城市、近1.9亿人,累计27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在南通,失能2级及以上参保人员可享受长护险待遇。在筹资标准上,参保人交纳30元,其余由医保基金划转和政府财政补贴。
南通市民沈年英选定一家照护服务机构,两名护理人员每周上门两次,为长期卧床的母亲提供洗澡、理发等照护服务,每次约1个小时。后来,她残疾的哥哥也开始享受这种照护。
“我家有两个重度失能人员,每人每年个人花费不到2000元,可以享受超过2万元的照护待遇。”沈年英扳着指头算账。
南通的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已从2家发展到361家,带动近1万人就业,其中近8000名为“4050”就业困难人员。
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开展医保药品准入谈判;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持续增加集采种类;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稳步推进,解决重度失能人员护理难题……一项项降负担、增福祉的医改举措,帮助患者切实减轻看病负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缓解“看病贵”,政策在发力。
看病更舒心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
当前,群众对于健康有了更高需求,不仅要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为出发点,加强制度衔接,打通堵点、破解难点,优化就医全流程。
——让患者动动指尖就能预约挂号。
“以前挂号像‘抢票’,现在点点手机就能精准预约,连检查项目都能一次性约好,真是省心!”在河南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就诊的李婷婷通过手机操作,完成了从挂号到检查的全流程预约,仅用10分钟。
“忘带医保卡?刷脸就行!”在门诊大厅,导诊护士正指导一位老人使用自助机的人脸识别功能完成挂号。
“我们医院推出9种预约方式,涵盖电话、微信、APP、自助机等,并支持身份证、医保卡、人脸识别等多种认证方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魏海英介绍,针对老年群体,医院还保留电话预约和现场人工服务,志愿者手把手教学自助机操作。
——让患者“一站式”完成看病流程。
“有了‘一站式’服务中心,自己看病家人也放心。”前不久,云南昆明80岁的市民张大爷因膝盖疼痛,来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医。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下,他只用一个小时就顺利完成全部就医流程。
为优化门诊服务,云南在全省各级公立医院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了门诊、住院、医保、财务等多部门的资源,能实现导诊、咨询、预约、医保、住院、投诉受理等业务“一站式”通办。中心还为80岁以上的老人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人陪同就医。
——让异地就医报销更简单。
从看病报销“往返跑”,到当地“刷脸结算”,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让河北石家庄退休教师李增安的生活悄然发生变化。
风尘仆仆到北京,看病、治疗,前后垫了不少钱;舟车劳顿回河北,一周后,还得回北京复印病历、拿收据,再交给当地医保部门报销……谈起求医的奔波,老李憋出一个字:“烦!”
“现在可不一样了,刷脸就能直接报销。”李增安说。得益于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扩大,覆盖60多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住院、门诊费用都能直接结算。曾经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报销流程,现在几秒钟即可完成。
…………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保障人民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持续努力。医改,解决问题务求实际效果,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医改大方向,健康中国,未来更可期。(记者 商旸 张志锋 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