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调治快速城市化后遗症

2025-03-31 16:17:43 来源: 《环球》杂志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名商贩搬运蔬菜

文/《环球》杂志记者 赵焱(发自里约热内卢)

编辑/刘娟娟

  走在里约热内卢城中,你不时会看到布满密密麻麻房屋的小山,它们就是里约著名的法维拉(Favela),即人们称作贫民窟的地方。

  贫民窟是拉美国家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如今也成为城市治安的巨大威胁。巴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国家。巴西历史上走了一条快速城市化路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85%。这既是城乡差距过大迫使农村居民进城谋生的结果,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严重不协调,衍生出了严重的城市贫民窟问题。目前巴西72%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

  尽管特殊时期的不当政策带来的贫民窟等后遗症根深蒂固,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但巴西政府始终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平衡城乡差距,探索城乡良性发展的新路径。

贫民窟里的大菜园

  罗斯·罗德里格斯和罗伯托·纳西门托从苗床中采摘芝麻菜、香菜、卷心菜、菠菜和茄子,将叶子捆在一起并放在手推车中。每周三早晨,两人都会穿过里约热内卢北部的曼吉尼奥斯贫民窟,将采摘所得分发给社区居民。

  曼吉尼奥斯社区有大约4万居民,和里约众多贫民窟一样,这里的许多小巷潮湿且肮脏,还有黑帮“红色司令部”的窝点,甚至能看到毒贩们用旧水泥块搭建的路障。但也是在这里,有一片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菜园,就是罗德里格斯和纳西门托摘菜的地方。

  这片菜园建于2013年,占地面积相当于4个足球场。当时里约市政府决定将这片土地纳入“里约菜园”项目,让这片位于高压线正下方“城中村”里的土地成为城市变革的典范。

  农学家巴罗斯自2006年以来一直负责“里约菜园”项目,他认为设置城市菜园可谓一举多得:恢复被认为已经消失的城市空间,创造就业机会,生产低价健康的食品,甚至帮助青少年接触自然并学习健康饮食方式。

  目前曼吉尼奥斯社区菜园共有22名工人,包括14名女性和8名男性,大多数人年龄较大,主要是退休后没有收入的居民。

  “菜园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72岁的迪奥内·达席尔瓦退休前在一家公共机构里做清洁工,她是和家人从伯南布哥州来到里约的。“与土地和植物打交道对我有好处。这就像治疗一样,我也能回归我的根,因为我的家人都来自农场。如果没有菜园,我就会待在家里,无事可做。”

  “里约菜园”项目的菜园每月生产约82吨有机食品,在新冠疫情期间还有不少产品被捐赠给了最需要的人。该项目于2019年获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起的“米兰城市粮食政策公约”会议特别奖。

  与“里约菜园”计划类似,2018年,里约南区罗西尼亚社区的居民、社会企业家弗拉维奥·戈麦斯发起了一项名为“贫民窟菜园”的项目,将社区内的闲置空间改造成菜园。戈麦斯教社区里的儿童堆肥、种植,在贫民窟的屋顶上建起了4个菜园和一个堆肥箱,并将更多贫民窟闲置区改造成菜园。

“公交都市”

  巴西南部巴拉纳州的首府库里蒂巴是巴西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里很多设计成圆筒形的公交车站非常引人注目。这些车站不只为城市增添了美感,这座城市没有出现大量贫民窟也与之有重要关系。

  库里蒂巴交通便捷有序,公交车到站准时,搭乘公交可以前往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虽然库里蒂巴的家庭汽车拥有率在巴西处于前列,平均每3到4人就拥有一辆车,但公交出行率达到70%以上,大部分人选择乘坐公交而不是自驾车上下班。这样的成就归功于其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规划的完美契合。

在巴西亚马孙州首府马瑙斯附近一处原住民聚居点,当地居民参加表演

  早在20世纪70年代,库里蒂巴就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BRT)系统,成为举世闻名的公交都市。1990年,库里蒂巴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与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一起成为首批联合国评选出的“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1994年库里蒂巴又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荐为公共交通示范城市。

  库里蒂巴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宜居城市”。事实上,它的城市发展模式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演变的过程。从1693年建城到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库里蒂巴也与巴西其他城市一样染上了“城市病”,产生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失业率增长、贫民区蔓延等一系列问题。

  1971年,建筑师出身的雅伊梅·莱内当选为库里蒂巴市长。那时大部分巴西城市都在建设快速路、高架路,以便利小汽车快速通行。但是莱内力排众议,认为城市建设需要优先满足大众出行需要,规划的核心是强化中心城区及其放射线型轴线,反对为小汽车快速通过中心城区提供交通便利。他还要求限制机动车进入城市核心区和历史建筑街区,将中心城区作为交通枢纽和终点,提倡步行和进行公交换乘,把小汽车的出行便利性降低到次要位置。

  库里蒂巴的公共交通将商店、工作场所和住宅等顺畅连接。政府要求,在市区任何地方建造住房,都必须首先考虑交通问题。任何经营者想要得到或延长营业许可,也必须对建筑项目对交通的影响进行评估,考虑停车需求。

  此外,政府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65岁以上的老人和5岁以下的儿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有工资收入的库里蒂巴市市民,在公共交通支出上超过工资6%的部分将由政府补贴;住在贫困地区的人,可以用清扫垃圾来换取公共汽车票,不仅改进了库里蒂巴的城乡卫生环境,还降低了贫困地区的出行成本。

  目前,库里蒂巴一体化公交网络由300多条线路、1000多辆车构成,每天客运量约60万人次,其中很大部分来自大库里蒂巴邻近地区。这300多条线路覆盖了库里蒂巴市的1100公里道路,市民走出家门,在500米范围内即能找到公交车站,极大提升了城乡可达性。这一模式不仅缩短了市民的通勤时间,还引导城市沿交通走廊有序扩张,避免了城乡接合部的无序蔓延。

  世界银行认为,库里蒂巴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世界上最好、最实用的城市交通系统,其示范性不仅对发展中国家适用,对工业发达国家也有借鉴性。如今,巴西很多其他城市,以及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甚至欧美很多城市,都效仿库里蒂巴建立了自己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

原住民村与城市

  伊雷米力·图卡诺出生在亚马孙州的一个原住民村,现正在巴西利亚大学旅游专业学习,虽然他跟随家人到首都巴西利亚已经十多年,却仍不习惯城市生活。好在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巴西利亚大学拥有这座城市唯一一处仿原住民房屋风格的原住民村,同时有一些项目帮助原住民学生完成学业,或是支持他们更容易地融入城市生活。

  但伊雷米力毕业后不想留在巴西利亚,他说:“我来这里是为了向首都的国会众议员、参议员以及各行精英学习非原住民法律。我想把这些知识带回家乡。”

  像伊雷米力这样到大城市学习的原住民越来越多,他们回到自己的村落后也逐渐改变着当地人民的生活。《环球》杂志记者在马托格罗索州一个波洛洛族村庄里看到,村民们用上了洗衣机,公共区域安装了无线网络,小朋友们拿着父母的手机拍照、上社交媒体冲浪……

  除了到大城市学习的原住民,一些原住民社区附近的城市还建有“原住民之家”,方便到城市领取贫困补助或者就医、购物的原住民居住。巴西北部帕拉州阿尔塔米拉市的“原住民之家”,不但布置得与原住民社区很相似,还安装有电台,方便在这里居住的原住民与自己偏远、没有网络的村子里的家人联系。

  这样,越来越多的原住民进入了城市。巴西国家地理与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居住在巴西城市地区的原住民数量超过了农村地区。

  巴西国家教育促进委员会表示,尽管原住民涌入城市是为寻求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研究显示,即使在城市地区,原住民的居住卫生条件也低于平均水平,而且原住民的文盲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此,巴西国家原住民秘书处团队在巴西利亚组织了原住民社区人权讲座。北里奥格兰德州政府还制定了针对原住民的教育计划,在原住民聚居的孔塞桑马尔克斯的市立学校提供夜间课程,包括识字及小学、中学课程,鼓励原住民完成学业,加强原住民文化认同,促进村庄自治和原住民充分行使公民权。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