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邻为壑专挑监管盲区 隐蔽作案污染农田河湖
起底省际交界固废倾倒“黑灰产业链”
趁月黑风高在河湖中倾倒废酸,将废电镀膜渣、废树脂、工业污泥埋藏于农田之下,省际交界处的农村暗藏“垃圾处理工厂”……近年来,随着多地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持续打击固体废物倾倒犯罪,多个犯罪团伙被绳之以法,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件细节浮出水面。
数量庞大的固废如何处置,事关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近期走访多地调查发现,在部分地区固废倾倒参与者已形成日趋隐蔽化、职业化的“黑灰产业链”,他们瞄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管控薄弱的地方跨区域作案,在巨大利益面前铤而走险,肆意污染环境。
这是山东警方侦破的一起污染环境案件中固废倾倒现场。受访者供图
瞄准省际交界 随意倾倒危害无穷
日前,在当地村民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东部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在村子里多处农田、水塘、湖边,用铁锹下挖几下便能发现带着恶臭的黏稠“黑泥”,明显与当地正常泥土不符。村民介绍,这些“黑泥”都与村中的“新型建材公司”有关,该公司从多地接收固废,不加处理便直接倾倒、掩埋,当地村民对此深恶痛绝。虽然这家公司目前已经关停,但留下的环境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记者从多地公安、环保部门了解到,跨区域倾倒固废违法犯罪的参与者中不乏村干部。有的村干部明知村内存在倾倒固废情况却置若罔闻;有的自以为事情不会暴露,便动了以此赚钱的歪脑筋;有的则把自有房屋、地块租借给违法犯罪团伙。
为何选择在省际交界处倾倒固废?多地干部介绍,一方面,省界位置特殊,附近人口密度小,生产生活设施较少,交通不畅;另一方面,部分省界犬牙交错,当地村民也不一定清楚责任归属,往往只有国土测绘部门才能界定,省际联防联控压力大。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认为,一些发达地区固废处置成本高,设施不足,导致固废转移向处理成本较低的区域。
业内人士介绍,随意倾倒、掩埋、丢弃固废不仅污染环境,还产生诸多次生危害。
一是对土壤、水体、环境可能造成污染。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石磊介绍,固废中的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土壤失去生产能力。有害物质还可能通过雨水冲刷、地下水渗透等途径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饮用水的安全。
二是可能影响人体健康。专家介绍,固废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摄入、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例如,重金属中毒、化学物质过敏等。长期接触或暴露于固废污染的环境中,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生殖障碍、遗传突变等长期健康影响。
三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戴晓虎说,固废倾倒案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清理、处置并开展环境监测,必要情况下还需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同时,也会影响该地块,甚至附近地块的正常农业生产活动。
隐蔽化职业化 多层转包从中获利
多地环保、公安等部门干部介绍,在部分区域固废处置能力不足和正规固废跨区域处置审批流程长等背景下,跨区域倾倒团伙专挑监管漏洞,形成分工明确的“黑灰产业链”,呈现隐蔽化、组织化、职业化等特点。
产废源头不乏规上企业。多地警方介绍,产废厂家不愿负担高额的固废处置费用,在利益面前擅自将固废委托给私下的“门路”,倾倒、掩埋、丢弃在外地。在多地公安机关查处的相关案件中,工业废料以废酸为主。
中介公司多层转包“假处置、真获利”。业内人士介绍,第一道承接商一般具有固废处置资质,但有的没有履行资质能力或是为追求更大利润,于是再低价转包给没有固废处置资质的小厂家,其中不少是注册在居民小区、街边门面房,没有公司实体的皮包公司。有的“环保中介”甚至直接非法倾倒,从中获利。
据公安部2024年4月公布的危害生态安全典型案例,辽宁省某建材有限公司自2020年1月从锦州某电力有限公司非法承接固体废物处置业务,将200余吨粉煤灰非法倾倒至多地,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为逃避监管,这些中介公司非法处置固废有四大特点:一是以邻为壑,在临省临市临县区倾倒掩埋;二是“偷梁换柱”,改变处置废物的种类;三是“化整为零”,超量转移固废、危废;四是“声东击西”,频繁改变运输路线。
线上接单、线下倾倒。运货人、接货人基本不见面,仅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联系。中介在固废处置聊天群里发单后,一些没有固定收入的闲散人员上门接活。他们往往选择野外偏僻地点倾倒,或把固废直接丢弃在闲置厂房。有的倾倒者谎称要租赁闲置厂房,谈好租金,卸下固废,声称“这是以后要用的化肥原料”,此后便消失不见。不少倾倒者就是运货司机。他们在网络平台上接到金额不菲的订单后,在接货人的带路、指引下,选择农村、山沟等偏远地界倾倒或填埋固废。
在东部某省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多名村民勾结固废收集、处置企业,将他人在外省收集的化工废料、废电镀膜渣、废树脂、工业污水污泥等危险废物,以及废原料袋、废岩棉、废玻璃纤维等工业固废,非法掩埋在其承包的农田中。
发现难认定难 打击犯罪存多个难点
记者梳理分析近年来案件发现,打击非法处置固废犯罪仍存多个难点:
首先,作案隐蔽性强,发现难。有些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增加执法部门的办案难度,选择在跨区域异地的城乡接合部、偏远农村地区、荒郊野岭等区域实施非法排放、填埋、倾倒等违法作业,此类情况不易引起外人注意。基层治理难以做到全覆盖,若发生倾倒行为,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制止。一位民警说:“这些地方往往周边没有监控设备,倾倒时间难以确定。且大多在夜间进行,居民、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不易发现,难以抓现行。”
其次,执法专业性强,固废种类认定难。业内人士介绍,涉案危险废物种类数量多,为逃避监管,犯罪嫌疑人使出“障眼法”,如借销售之名行倾倒之实、冒用具有资质的固废处理企业签订虚假合同、多次转包运输等。查清案件事实存在难度,且涉案废物数量大,废物种类复杂,涉案废物吨数难以确定。
涉案废物提取鉴定程序复杂、费用高。执法部门提供的大多数固废、危废都不知道具体化学成分,鉴定机构无法进行盲测,只能溯源找到源头厂家,了解化学原料、副产品、废物等信息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导致办案周期长。
再次,跨区域难以联合执法,打击难度大。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打击,本地人与外地人相互勾结,以跨区域作案为主,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当地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不足,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货拉拉”“运满满”等平台及物流公司和微信、QQ等社交软件招揽车辆人员,进行“无接触”式非法排放、处置、倾倒环境污染物。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产废企业为当地大型企业、纳税大户,异地执法常遭遇地方保护主义,有时连企业大门都进不去,有的当地执法部门甚至与企业通气,帮助其逃避法律责任。
此外,量刑较轻无法形成震慑作用。京鲁律师事务所主任郝纪勇说,在司法实践中,污染环境罪往往判处缓刑、缴纳罚金,判处实刑超过2年的较少,犯罪分子面对巨大利益和较低违法成本变得肆无忌惮,认为“倾倒十次被抓一次也是赚了”。据公开报道,在江苏省丹阳市警方侦办的一起案件中,一个专门从事非法转运倾倒固废的团伙一个多月就获利25万元。
加强源头监管 优化跨区域合作机制
地方干部和业内人士认为,各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解决跨区域倾倒固废难题。
严格产废企业源头监管和运废过程监管。各省对化工企业源头监管尺度不一,监管较松的地方成为固废输出地,而一地输出、多地受害。一线执法人员建议,各地对于企业进料、出货、废料等清单要进行严格的台账化管理,加强过程监管,实现固废“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跟踪监管,实现固废处置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建议国税、市场监管、银保监、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开展“资金流”监管方式调查,出台相关法规,防止产废和处置单位违法处置。
建立地方间监管合作有效机制。目前,跨区域执法阻力大、污染区域归属确认复杂等问题,导致省际交界成为不法分子钻空子的监管盲区。专家介绍,固废处置涉及收集、贮存、运输等多个环节,以及住建、环保、自然资源、交通等多部门,监管跨区域、部门多,容易各自为政。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跨流域的固废防治监管体系,打击跨区域污染环境犯罪,健全跨区域固废转移‘合作共赢’机制。”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张云峰说。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畅通举报渠道。山东临沂形成的网格监管模式在犯罪线索发现中起到明显作用。业内人士认为,地方生态环境、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应主动宣传典型案件,提高乡镇、农村群众识别污染环境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并加强对物流平台的监管力度,形成共同抵制违法倾倒固废的社会氛围。
优化固废处置产能布局,提升审批效率。石磊等专家建议,统筹编制固废处置设施项目规划,重点解决区域处置能力供需失衡和结构性短板问题。开展工业固废摸底排查、大宗固废堆场整治、重点产废企业评估、处置项目规划,形成基本满足当地实际需求的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加快全国固废跨区域转移网上平台建设,加快拓展跨区域转移审批功能,统筹推进跨区域转移网上审批,运用“互联网+审批”逐步实现固废跨区域转移审批“网上跑”。(记者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