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国贸商城北区地下一层有个相声剧场,定期举办“相声遇上歪果仁”专场,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观众。
这背后是几位青年相声演员和一群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喜剧人2019年共同组成的一支喜剧团队。团队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成员,他们的相声兼具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国际元素,既逗乐观众,也给北京打造“演艺之都”增添了新活力。
这些“歪果仁”是如何聚在北京,并走上相声这条路的?我们走进剧场,和他们聊了聊。
乌克兰小伙耶果
挑选嘉宾上台配合演出
“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与观众合影
西田聪
“相声遇上歪果仁”进行配音秀
团队创立
创始人召集“歪果仁”相声迷
“几个字?是成语吗?”
“应该是?”
“第一个字是什么?”
“应该是个‘懂物’。”
“懂物?是动物吗?”
在最近一场“相声遇上歪果仁”专场演出里,节目组设置了一个“你比我猜”的游戏环节,随机邀请了一名日本留学生观众上台,与日本籍相声演员西田聪一起接受挑战。游戏的题眼是“鹦鹉学舌”。由于规则规定只能用中文交流,两个日本人在台上怎么也说不明白。
看到这场面,一旁的客串主持人——相声演员闫佳宝也忍不住笑道:“我头一回见俩日本人交流得这么困难!”而台下的观众也被他们成功逗笑。
在相声艺术的创新之路上,“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以独特的跨文化表演风格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这是一支由青年相声演员闫佳宝和乌克兰籍相声演员耶果等人创立的团队。闫佳宝出身梨园世家,自2012年起便尝试用外语演绎相声。作为团队主理人,也是团队中为数不多的中国成员,他与操着一口京片子的乌克兰搭档耶果配合默契。值得一提的是,耶果是相声名家丁广泉先生的洋弟子。
说起“相声遇上歪果仁”的诞生,不得不提到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先生。作为北京语言大学教师,丁广泉生前一直致力于培养外国弟子。他所带的学生甚至能把《报菜名》说得比汉语考试还溜。2018年丁广泉离世后,他的外国弟子们一度失去了表演的舞台。耶果和闫佳宝一合计,干脆拉起一支队伍,专门“收留”那些痴迷相声的“歪果仁”。
2019年创立以来,“相声遇上歪果仁”坚持每月演出两场,陆续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乌克兰、日本、美国、刚果、俄罗斯、韩国、缅甸等国的相声爱好者加入。他们中有大学老师、主持人,也有配音演员,凭借各自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为传统相声注入了新活力。
拜师名家
贯口里藏着文化速成“高速路”
在“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中,成员们与相声的渊源各有不同,但最终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
2010年,乌克兰小伙耶果在第九届“汉语桥”比赛上一战成名——不仅拿下乌克兰赛区冠军,更获得了直通中国总决赛的入场券。也正是在那场高手云集的总决赛上,耶果遇见了带着洋弟子登台表演的丁广泉。短短几句话就点燃全场,这种用语言艺术制造欢乐的魔力,瞬间击中了耶果——原来中文还能这么“玩”!
从此,这个乌克兰学霸开启了“追星”模式:白天啃汉语教材,晚上反复观摩相声视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丁广泉门下的洋弟子之一。
初见时,丁广泉就让耶果来段《八扇屏》听听,面对满是典故的贯口,这个乌克兰小伙儿彻底蒙了:“这哪是学中文,简直是考古啊!”可练着练着,那些拗口的词句突然像“开了光”,一个个历史人物在台词里“活”了过来。
如今回忆起来,耶果依然感慨:“那会儿觉得是在背贯口,现在才明白师父是带着我们走了条文化速成的‘高速公路’。”在相声的熏陶下,耶果逐渐体会到相声的双重价值:明白它既是汉语学习的利器,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
走进生活
将见闻融入表演
来自日本关西喜剧重镇京都的西田聪,最初只是为了纠正中文发音,才报名参加北京语言大学与丁广泉合办的“快乐课堂”。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与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漫才”故乡的子弟(编者注:漫才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喜剧表演形式,通常由两人组合演出,类似于中国的对口相声),西田聪敏锐地察觉到两种喜剧艺术的异同:“漫才像‘快门定格’,追求瞬间的爆笑;相声则是‘长镜头叙事’,讲究水到渠成的幽默。”这种艺术碰撞点燃了他的学习热情,更让他结识了大山、耶果等志同道合的“洋同门”。
在学习相声的过程中,西田聪也逐渐意识到“不能只学语言,还要学文化”。他坦言,自己曾把相声当作提高中文的工具,后来发现语言才是工具。于是,他开始主动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再将所见所闻尝试性融入自己的表演。
风格打造
“国际玩笑”有包袱也有度
在相声中摸索出个人风格与表演节奏,是每个相声演员的必修课。“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也在共同经历这种艺术修炼——闫佳宝就像个“文化翻译官”,带领这群外国青年反复打磨台本、调整节奏、设计人物。他们会大胆地将“绝绝子”“芭比Q了”等网络热词融进传统段子,甚至把外卖小哥、直播带货这些当代中国生活场景编成新包袱。“我们不是在说相声,是在用相声说我们眼中的中国。”耶果说道。
然而,既要保留相声的传统特色,又要融入外国演员的独特风格,内容创作难度自然增大。好在,“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会结合网络热点进行二创,以实现“破圈”传播。例如,发现综艺《再见爱人》的热度不断攀升后,闫佳宝就在专场中设计了“各国恋人分手方式”的互动环节。乌克兰籍中国女婿耶果在台上分享家乡分手习俗时,他的中国妻子意外登场,当“妻管严”遭遇“分手文化”——一个眼神就令丈夫秒怂的反差喜剧效果,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这个充满文化碰撞的舞台上,如何处理幽默中的“冒犯”,对创作者来说也是挑战。
来自澳大利亚的配音演员李百可就表示,她很欣赏闫佳宝和演员们在讨论台本时对“度”的把握。“佳宝不会轻易使用冒犯性的笑话。他在与各国演员交流时,也会直接指出哪些内容可能让人不适。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更快速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
西田聪也表示,“刚开始(加入团队时)我连‘国际玩笑’都不敢开。”但他慢慢地发现,“国际玩笑”能帮助他在相声舞台上打开更多深度交流的空间,让他和观众走得更近。
舞台之下
操着地道京腔 成为学生的榜样
舞台上的灯光亮起,这群外国青年是专业的相声演员;演出结束后,他们带着各自的职业身份,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
“他不把自己当老外,中国味比我还浓!”耶果的妻子若熙笑称,这个乌克兰女婿不仅精通中文,还深谙中国的人情世故,“逢年过节,他在饭桌上用中文抖的包袱,总能逗得全家人捧腹。”
西田聪也是一口地道的“京腔”,盘核桃、吃卤煮、就着焦圈喝豆汁儿、穿老头鞋逛潘家园,都是他的爱好。如今,西田聪在北京做着日语教师的工作,常有学生专程来剧场听他说相声,学生会打趣道:“我们要像您学中文那样学好日语。”西田聪则谦逊地回应:“其实我就是爱相声,没想到还能成榜样。”
“说实话,我这相声还差得远呢。”采访中,西田聪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相声艺术的敬畏。他一脸严肃地解释道:“相声讲究‘立人物’,我现在还欠着火候。”
更远目标
不断打磨作品 到世界各地巡演
其实,作为团队的主理人,闫佳宝也有他的担心:“最难的是怎么让观众持续‘买账’。”团队排练的时候,常能听见成员们笑作一团,但大家都明白,“逗乐观众远比逗乐自己难”。比起耶果说自己最享受的是创作过程,闫佳宝更在意观众的反馈:“段子响了,才是真开心。”
如今,这群外国青年相声演员在精进艺术的同时,也面临着职业发展的挑战。“把业余爱好变成职业是道坎儿,但我们有更远的目标——到世界各地巡演。”耶果眼中闪着光说道。
最近,“相声遇上歪果仁”分别到巴黎和伦敦进行了巡演。特别是巴黎演出的成功为闫佳宝和耶果注入了信心,“笑声无国界,幽默是世界的通用语言。”闫佳宝说完,和耶果相视一笑。
眼下,这支团队还在认真地收集海外观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打磨作品。他们希望,相声这门传统艺术能为世界各地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带去欢乐与共鸣。(本版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杨如意 统筹/林艳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