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95后”叶紫薇从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
4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专程来到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叶紫薇送上聘书,鼓励青年教师们继续以学术科研为志业,奋力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张东刚说,“叶老师,祝贺你破格晋升为教授,希望你在学校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氛围中,做好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有机融合的研究,始终做面向三农问题、面向农业强国的真科研,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早日成长为引导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据了解,叶紫薇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主攻农业生物经济方向,尤其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的经济、环境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她用交叉学科思维破解农业政策难题,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将生物育种经济研究写进Science,取得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突破。
叶紫薇的研究不仅扎根中国现实,还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探索世界前沿问题,“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和问题导向,需要在和政策联动中推动学术成果落地,只有身处本土研究和现实发展大局,才能及时感知并解决国家的需求,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持续深化人事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加速构建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和示范效应的高等教育人事人才工作体系。
“95后”叶紫薇破格晋升教授,从启动提名程序,到召开学院-学部-学校学术委员会,再到学校审议通过,坚持严格程序和标准。这是叶紫薇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开展人事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又一崭新注脚——重视人才、渴求人才、激发人才,让青年人才在创造期、成长期,持续不断地得到更好的尊重、培养和发展。
据介绍,2023年,青年教师高昊宇在入职四年后破格晋升教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进入新世纪以来自评的最年轻教授、首位“90后”教授。其他3位破格晋升教授人选分别为34周岁(2位)和35周岁,均系在各自学科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看来,“高校人才队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人才生态既是人才的‘孵化器’,也是大学的重要‘软实力’。为构建一流的人才生态,必须聚焦于把好引进关、营造优良环境,并且深挖动力源泉,以此厚植一个群贤毕至、竞相进步的肥沃土壤。”
重塑多层次、全链条的人才发展格局,构建涵盖多种类型成果认定方式的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辟多元化、可选择的人才发展通道……中国人民大学开放各类晋升通道,既鼓励竞争又尊重贡献,让各类人才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每一位教职工干事有“劲头”、拼搏有“盼头”、事业有“奔头”,真正实现人才“出得来”“接得上”“撑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