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传递到知识沉浸:动植物博物馆展板传播效能提升策略 -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27 09:34:25
来源:中国旅游报

从信息传递到知识沉浸:动植物博物馆展板传播效能提升策略

字体: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背景下,动植物博物馆作为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科普教育的重要使命,成为近年来科普文化游的热门地点。动植物博物馆通过收藏、研究和展示动植物标本,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窗口。在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体系中,展板作为一种传统而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占据着核心地位。展板以图文、实物展示等形式,将复杂的生物科学知识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是观众获取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展板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提升展板信息的传播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动植物博物馆展板信息传播现状与问题

  (1)内容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失衡

  在动植物博物馆展板信息传播中,内容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平衡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部分展板内容过于专业,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晦涩难懂,因此在传播效果上大打折扣。例如,在介绍植物细胞结构时,直接使用 “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等专业术语,对于生物学系统知识欠缺的观众来说,有理解上的门槛。

  因此,为了实现保证专业性的同时,兼具通俗科普的目的,博物馆应采取多种策略。在文字表述上,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采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实例。例如,将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比喻为“绿色工厂”,形象地说明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功能。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介绍基本的、易于理解的知识,再逐步引入更深入、专业的内容。

  (2)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产生错误

  信息更新速度是影响动植物博物馆展板信息传播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因素。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发现的产生,动植物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在持续更新和完善。若展板信息更新滞后,就无法及时反映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动态,这不仅会降低观众对博物馆的信任度,还可能导致观众获取的知识不准确,影响他们对动植物世界的正确认知。

  以生物分类学为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动植物的分类地位发生了变化。一些过去被认为属于同一类群的物种,经过基因测序等研究后,被重新划分到不同的分类单元。如果博物馆展板上的分类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就会使观众接收到错误的分类知识,对他们理解生物的进化关系和多样性产生误导。

  为了确保展板信息的及时更新,博物馆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更新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动态,为展板信息更新提供准确的数据源。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定期对展板内容进行审核和更新,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数字化展板、在线展览等,实现信息的快速更新和传播,使观众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

  (3)数字化与互动性不足

  现有的展板还是以静态的图文为主,观众只能以被动接受的形式,进行参观、阅读和理解。这样的效果显然是大打折扣的。

  以数字化展板为载体,结合VR与AI技术可大大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比如,根据观众的年龄、学历和知识储备,可以通过AI分析,提供不同的展板文字信息与字体大小,增强信息获取体验。通过VR与互动屏幕,可以更好地增加观众与展馆本身的互动,提升参观体验,增强个性化、互动性,将极大地提升整个展板的信息传播效果。

  二、动植物博物馆展板传播优化策略

  (1)优化版面布局

  版面布局是动植物博物馆展板设计的关键环节,其合理性直接影响观众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

  当文字过载(通常文字占比面积超过60%),会导致观众的认知负荷过大,阅读吃力。比如,植物进化展板文字密度达350字/㎡,图片占比<20%。相反,当图片冗余(通常图片占比面积超过70%),会导致信息过于碎片化,观众只能停留在视觉感受上,无法准确理解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内涵。比如,某些动物行为展板32张图片仅配200字说明。

  标题、正文、图片、图表等展板元素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帮助他们逐步理解信息。无序的堆砌会导致观众在观看时,感到混乱。据相关测试,视觉动线混乱,会导致观众平均驻足时间减少40%。

  展板上的信息应分为不同的层级,如主标题、副标题、正文、注释等,通过字体大小、颜色、排版等方式进行区分,使观众能够快速识别重要信息,把握信息的主次关系。而如果信息层级不清晰,观众在阅读时容易混淆,无法准确获取关键信息。

  针对以上问题,应做好统一的设计安排。平衡图文比例(图片占比50%至60%),做好信息层级分类,针对分级信息做好统一元素设计,并制定展示排列规则。通过以上手段,减少观众的信息认知负荷,增加展板的传播效果。

  (2)提升视觉元素与审美层次

  色彩搭配、字体选用、图片选取等视觉元素在动植物博物馆展板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协调性直接影响着展板的展示效果和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当这些视觉元素不协调时,就如同一场混乱的交响乐,各种音符相互冲突,破坏了整个展示的和谐与美感,使观众难以产生良好的视觉体验,进而影响对展板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在展板设计中,色彩的选择应与展示的主题和内容相契合,同时要考虑观众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

  字体是文字信息的载体,其风格、大小、粗细等因素都会影响观众的阅读体验。与色彩搭配相同,字体的选择也应与展板的主题契合,才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图片是展板中重要的视觉元素,其质量和风格应与展示内容相匹配,且在整个展板中保持一致。在一个以自然风格为主的展板中,高品质、纪实性图片元素可有效凝聚观众的注意力,提升展板信息的可信度和吸引力,方便观众对动植物群落获得直观且真实的了解。如果图片风格杂乱无章,在打破展板视觉风格的同时,也会影响观众的信息获取和理解。

  综合以上情况,展板的设计需要与主题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颜色搭配到字体设计,从图片选择到图文布局,展板应该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独立设计。和谐的搭配才不会使观众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高展板的信息传达效果。

  三、对动植物博物馆展板传播研究的思考

  本文围绕动植物博物馆展板信息传播展开,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目前,展板信息传播存在多方面问题。内容上,专业性与通俗性失衡,专业术语过多让普通观众难以理解,信息更新不及时,影响知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版面布局不合理,图文比例失调、元素排列混乱、信息层级模糊,干扰观众获取信息。视觉元素协调性差,色彩、字体、图片等方面的问题破坏展示效果。同时,展板数字化与互动性不足,观众被动参观,体验不佳。

  为此,本文思考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内容优化上,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术语,合理编排内容,借助辅助手段提升趣味性,还要建立信息更新机制。版面布局优化方面,调整图文比例,让元素排列更有逻辑,清晰区分信息层级。设计视觉元素时,色彩、字体、图片都要契合主题、保证质量与风格统一。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VR和AI,实现个性化展示和互动,提升观众体验。

  未来,动植物博物馆展板信息传播研究将朝着几个方向发展。科技的深度融入是趋势,人工智能精准分析观众,提供个性化内容,大数据助力内容优化与展览策划。深入的受众细分研究也很关键,考虑观众多方面因素,开发专题展览满足个性化需求,构建线上社区增强观众互动。此外,加强传播效果的长期跟踪研究,建立数据库,分析长期影响,为博物馆规划和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持续提升传播效果,推动科普教育创新。(刘啸宸 香港大学在读硕士)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